10月23日上午,镇平县召开2025年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县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肖实及相关负责同志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了记者提问。

“十四五”以来,镇平县卫生健康工作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不断优化资源布局,提升发展内涵,按照建设宜居镇平的要求,聚焦群众就医急难愁盼问题,持续改善群众就医体验,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使广大人民群众由“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向“少生病、不生病”转变,为全县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目前,全县拥有医疗机构443个(含7个县级公立医疗机构,20个乡镇卫生院,3个民营医疗机构、村集体卫生所413个),全县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4054张,较2020年增加了891张,基本满足了全县人民住院需求。全县医学类专业技术人员共有2981人,其中医师1059人、医技人员443人、护理人员1479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从2020年的24%提升到2024年的31.87%,提前达到健康中原行动2030年目标任务,群众健康知识素养水平和意识明显提升。
如今,镇平县的卫生健康工作将以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为主线,锚定“宛平一体化”和“城乡一体化”两个方向,从“优秀的技术队伍、购置先进的设备技术、科学的服务管理、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四个方面提升医疗质量水平,构建紧密型城乡医共体,打造品质医疗卫生高地,聚焦人才培育、医疗质量、项目建设三个重点,进一步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致力于建设有质量有温度的医疗服务,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就医满意度和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热点问题
镇平县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肖实答记者问。
问题1:为了更好的服务全县群众,请肖主任介绍下镇平县医疗资源布局进行了哪些优化?

答:“十四五”期间,为有效解决县域内医疗资源布局不优问题,县委、县政府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专项债等项目资金,分别建设了县医院、中医院、精神病三个医院新院区,后对城区内的医疗资源盘活,把保健院和第二人民医院进行合并并搬迁至原县医院院区,占地1.5亩的烧伤医院搬迁至占地10亩的原计划生育指导站,原中医院院区变为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医养结合中心,新的疾控中心正在建设之中,2025年贾宋镇卫生院又争取5000万元中央预算内资金,启动升级改造搬迁。
县人民医院为三级乙等医院,中医院、保健院2家医院由二级甲等向三级迈进,五官科、烧伤、精神病3家专科医院达到二级专科医院标准,疾控中心承担全县公共卫生服务,县卫校成为基层医疗人才培训基地,城区内分别设涅阳、玉都、雪枫、杏山大道、中山街5家社区卫生健康服务中心,石佛寺、贾宋、高丘、侯集、晁陂、张林6家乡镇卫生院达到国家推荐标准,其中贾宋镇卫生院2024年被省确定为县域次医疗中心。形成了1家三级乙等、2家三级、3家二级专科、1个疾控中心、1所培训学校、5家社区服务中心、6家中心乡镇卫生院的“1231156”医疗资源布局,基本解决了全县群众看病难的问题。
镇平县卫健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疾控局局长侯永强答记者问。
问题2:卫健系统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至关重要,关系群众身心健康,请问镇平县是怎么做好这方面工作的?

答:镇平县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主要是针对城乡居民主要健康问题,以儿童、孕产妇、老年人、慢性疾病患者为重点人群,面向全体居民免费提供的最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由政府承担资金,旨在促进健康公平和全民健康水平提升。
“十四五”期间,全县持续加大公共卫生方面投入,建成了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着力促进“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每年对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全科医生和乡村医生开展多频次的专项技能培训,通过入户随访、联合义诊、开具健康教育处方、健康讲座等方式,为全县居民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指导和干预服务,有效降低基层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65岁以上老年人规范化健康管理覆盖率、儿童健康管理率等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家规范要求。
以乡村医疗卫生固本强基为抓手,“十四五”期间累计线上培训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共计3300余人次,线下培训1500余人次,通过线上+线下、理论+实践,使基层卫生技术人员服务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全县20个乡镇卫生院全部达到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基本标准,其中7个乡镇卫生院已达到国家推荐标准,9个乡镇卫生院达到社区医院标准,贾宋卫生院、石佛寺卫生院、高丘卫生院达到二级综合服务能力标准,其中贾宋镇卫生院还被确定为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
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方面,全县共有370个家庭医生签约团队,“十四五”期间,累计签约56.4万人,其中重点人群累计签约26.2万人,接受公共卫生服务的重点人群知晓率、满意度均达到90%以上。
2024年9月,镇平县被确定为“行走的医院”实施县以来,利用“互联网+医疗”手段,将“健康180”与SMArt项目进行结合,以“高端医疗检测设备+全科医生助诊包+全科医生工作站+线上门诊专家库”为支撑,精心筛选100名业务强、素质高、作风硬的乡村医生,带着助诊包,将日常诊疗、健康干预、慢病管理等优质医疗服务“背”到百姓家中,让昔日的赤脚医生穿上“科技的铁鞋”,行走在千家万户成为现实;同时将每天100个北京、上海三甲医院专家号源直接输送至村一级,实现了“村级检查、县级诊断、国家级专家资源下沉”的突破,有效盘活了县域内外的优质医疗资源。
镇平县卫健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王春雨答记者问。
问题3:请问,“十四五”期间,镇平县医疗质量、便民服务方面取得了哪些跨越发展?

答:一是医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学科建设取得新突破。除了刚才肖实主任介绍的“1231156”医疗资源布局外,在学科建设上,全县获批临床重点专科省级3个,市县级5个,市级临床特色专科2个;特别是2023年县人民医院被评定为全省县级医院首家“三级乙等”综合医院,其重症监护、麻醉疼痛、微创介入、VTE、肿瘤临床服务五大中心全部通过省级评审验收,是全省首批临床服务五大中心完成“大满贯”建设任务的县级医院。
二是五大中心建设实现跨域,急危重症救治能力明显提升。总医院建成远程影像、心电、检验、会诊、病理“五大中心”,实现“乡检查、县诊断”,信息互联互通。全县现有急救站11家,建成10个县级救治中心,涵盖卒中、胸痛、创伤、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等重点病种;在4个中心乡镇卫生院建成卒中、胸痛救治单元,设立50个村级卒中救治哨点,推动救治关口前移,加快构建“城市15分钟、农村30分钟急救圈”,形成了布局合理、反应迅速的急救网络。
三是便民服务升级展现新作为,群众就医体验持续优化。各医院整合导诊、咨询、预约、医保、结算等功能,建成一站式便民综合服务中心,“十四五”期间累计服务群众超60万人次,实现了“只进一扇门,办成所有事”。各医疗单位全面推行诊间支付、病区结算、线上支付等方式,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支付体系。自2025年3月起,全县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全部取消门诊预交金,降低住院预交金额度,有效缓解了患者垫资压力。二级以上医院就医环境持续改善,推广智能导航,增设无障碍设施、老年快速通道、爱心休息区等人性化设施,让服务更有温度。县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3家医疗机构还接入“豫健护理到家”平台,入驻护士300人,开展8大类55项护理项目,真正实现了“服务到家、关爱入户”。
镇平县卫健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李从强答记者问。
问题4:为了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请介绍下镇平县在提升中医药事业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答:一是中医药服务能力有效提升。县中医院完成整体搬迁工作并投入使用,与南阳市中医院成立协作医院。县医院建成“仲景苑”,妇幼保健院将特色中医适宜技术融入工作。20家乡镇卫生院均建立中医馆,410家村卫生室均有基础中医诊疗设备,建成“中医阁”44家、示范村所35家,建成了全面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同时,全县“万名中医师家庭签约服务”和“万名护工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稳步推进,发挥出中医药防、治、康、养融合的优势,重点人群总服务率达98%。
二是中医药人才队伍全面加强。全县拥有一批优秀的中医学科带头人,在各自的领域内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纳入县中医类别专业高级人才库36人,省中医医术确有专长全县通过考核18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认定县中医院梁健工作室为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中医院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合作,成立徐林院士工作室,为全县中医药发展提供高端智力支持和技术指导。
三是中医药产业得到迅猛发展。全县中药材总面积3万余亩,含40余个品种,艾草产业形成以枣园镇、曲屯镇、卢医镇西部片区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乡村的产业布局。涌现出了以河南利欣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的30余家医药健康类企业,辐射医药研发、生产、销售,以及医养健康服务等多个领域。利欣制药与复旦大学联合研发的国家二类新药柴胡鼻喷剂,已完成Ⅲ期临床试验,并向国家相关部门提交了上市许可申报。
四是营造了浓厚中医药文化氛围。“十四五”期间,镇平县成功举办南阳第十八届玉雕节“玉见中医”健康养生论坛,开展“中医药文化夜市”活动100余场,为2万余名群众提供了中医药服务;16所县级试点学校辐射带动28所学校,“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提高了学生的中医素养。在赵湾水库畔的“乡情林”打造县中草药种植研学基地,线上《国医健康管理频道》形成品牌效应。
通过以上做法,镇平县充分发挥了中医药特色优势,有效增强了群众就医获得感和满足感,为南阳市建设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公安机关备案号:豫公网安备4113240241139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