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数据发布 > 经济运行情况简析

镇平县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运行情况分析
来源:统计局 时间:2025-07-25
分享:

今年上半年面对国内外各种经济压力和不确定性,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强力推进项目建设,积极扩大有效投资,重抓政策落地,加力落实“两重”“两新”政策,推动项目数量、体量、质量“三量齐升”。县统计局认真学习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统计工作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深耕统计业务,坚持“2122”工作法,强化监测分析,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向稳向优。

一、总体情况

1-6月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3%,高于全市0.1个百分点,高于全省1.1个百分点,居全市第8。

按构成看,项目投资同比增长6.8%,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9.7%,居全市第1。

分指标看, 工业投资同比增长31.9%,居全市第6;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59.1%;基建投资同比下降22.3%,居全市第10;建安投资同比增长4.98%,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95.8%;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8.1%;1-6月新开工入库项目58个,居全市第5,其中5000万以上新开工项目33个,居全市第2。

分行业看,上半年,第一二三产业投资结构比为2.6:59.1:38.3。第一产业同比下降12.6%,占全部投资比重的2.6%,较同期下将0.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同比增长31.9%,占全部投资比重的59.1%,较同期增加9.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同比下降11.8%,占全部投资比重的38.3%,较同期下降10.8个百分点。1-6月增长较快的投资行业分别是:酒饮料制造业113.9%、电器机械和器材制造业75.1%,非金属矿物制造业(玉石智能加工)62.7%、专用设备制造业37.3%、食品制造业28.4%、医药制造业15.2%等。1-6月降幅明显的投资行业主要是:金属制品业-42.4%、交通运输业-23.3%、商务服务业-25.3%。

二、运行的特点

(一)总体运行平稳。2-6月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

别是6.2%、6.3%、6.4%、6.5%、6.3%,增速在6.2%-6.5%的区间波动,保持平稳;工业投资增速分别是23.3%、42.1%、32.9%、24.1%、31.9%;基础设施投资分别是-13.8%、-9%、-11.5%、-5.6%、-22.3%;房地产投资增速分别是-1.5%、11.1%、12%、6.0%、9.7%;除基础设施类投资增速低迷外,房地产投资逐步企稳,总投资运行持续平稳。

(二)制造业投资增长较快。上半年,全县工业类项目

投资同比增长31.9%,占全部投资比重59.1%,较同期上升11.2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33.5%,占全部投资43.7%;工业投资持续发力,制造业投资增长较快,支撑有力。储能锂离子电池及系统集成生产项目,赢海宝玉石加工综合区建设项目、中慕珠宝智能化装备生产项目、轻钢结构集成建筑房屋生产项目、恒泰天晟智能石油钻采设备生产线项目、皕胜电子元器件精密结构件生产项目、中村精密测量工具生产项目、亚阁新材料热转印及包装加工项目、利欣制药柴胡鼻腔喷雾剂中药创新药产业化项目等项目的持续推进,制造业投资在更广、更新、更智能的领域持续发力,新质生产力逐步形成,新旧动能转换并不断升级。

(三)重点项目带动作用增强。今年以来,我县继续坚

持大项目带动战略不动摇,把重点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压舱石”和“顶梁柱”,签约项目抓落地、落地项目抓开工、开工项目抓进度、完工项目抓投产,一批省市重点项目加快落地、有序开工,为高质量发展集聚新动能。全县在库项目中5个省重点,37个市重点,28个市签约项目,累计完成投资量占全部投资的17.67%,省市重点项目入库纳统率85.5%,完成全年任务三分之二,签约项目入库率58.6%,均实现了省市重点及签约项目入库过半的预定目标。

(四)房地产投资逐步企稳。在一系列政策“组合拳”

下,房地产市场明显趋稳。上半年全县土地成交规模虽有所下降,但溢价率也有所回升,土地市场各项成交指标均在持续释放积极的行业趋稳的信号。上半年,全县房地产投资增速达到9.7%,居全市第1,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8.1%,居全市第5。到今年2月份房地产投资实现扭负转正后,房地产投资增速连续4个月保持在6%以上增速,逐步实现企稳。今年来新入库的两个房地产项目:县医院北侧丰华宽境、石佛寺镇玉龙湾两个房地产项目,为我县房地产项目企稳进一步注入了保障。

三、需关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投资持续低迷。今年以来全县基础设施

类投资较投资持续放缓,连续6个月负增长。一方面原因是由于资金及土地问题,导致部分项目进度缓慢,如南阳至镇平快速通道改建工程。另一方面原因少部分专项债或部分专项资金项目资金拨付较慢,导致项目方垫资压力大致使投资进度远不及预期。再一方面基础设施在库项目少。截至6月份基础设施类在库项目占全部投资项目的14.8%,低于同期6个百分点。随着北环路即将竣工通车、镇平县玉都大道北延项目、南邓高速公路镇平段进入尾声,基础设施类投资或将持续低迷。

(二)项目投资强度明显回落。今年1-6月新入库项目

无论是项目数量还是项目规模均低于同期。今年以来累计入库58个,同比减少15.9%,计划总投资36.58亿元,同比减少24.4%,其中5000万以上项目入库33个,同比减少2.9%。今年以来,一方面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国际经贸摩擦不断,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加,投资市场预期偏弱的态势,投资者更加偏重于轻资产和有效投资,缺少大个项目,尤其是民间投资缺乏大个工业项目,相比去年同期,遮山钢铁物流园、国际汽车城等大项目层出不穷的状况,今年大个项目明显不足,已连续10个月无10亿元以上项目入库。另一方面中央预算内、专项债等政府投资类项目无论是数量还是到位资金均低于同期。截至7月中旬,全县中央预算内项目中仅有5个到位资金共计11729万元,超长期国债项目中有3个发行国债资金共计34921万元,专项债项目中5个,到位资金共计26800万元,项目个数和资金均比去年减少。

(三)房地产投资增长脆弱。当前但从我县情况来看,

2月份实现正增长后,表现出企稳回升的态势,但纵观整个房地产市场行情低迷,我县的这种增长具有一定的脆弱性、特殊性。内在原因有二:一是这种增长性是由于政府优惠政策和企业优惠政策双重作用实施的结果。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县按照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的要求实施了一系列惠民政策,如3月份实施的新房装修补贴等。同时,企业相继推出各种购房优惠措施,诸如青云府和涅阳府推出买房送车位,有的房地产企业推出买房送物业管理费、还有的买房送车等激励销售政策。另一方面在纵观全市看,镇平县作为全市房地产增速正增长为数不多的县,是具有其自身的原因。这种原因表现出区域性。房地产企业如建业臻悦汇、建业橙园、涅阳府、金橙园三期、冬青颐和府、天河家园等项目,这些要么沿南环路分布,交通区位优势较强,要么位于万德隆商业综合体附近,生活娱乐设施齐全,要么位于县医院或杨营新区紧邻石佛寺商业重镇,宜商宜居。目前全市面临房地产项目少,尤其是新增的房地产少,企业主要是在消化存量房,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金压力未能有效缓解,房企拿地的意愿不强,对市场持观望情绪,房地产行业的投资疲软使得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偏低,因此长期来看这种企稳的确定性还需进一步监测。

四、工作建议

(一)继续推动基础设施建设。随着全县投资基数进一步抬升,交通水利等重大项目投资量减少,为确保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一是紧盯道路交通和管网建设项目,涉及的乡镇和项目部门需确紧盯工期,做好保障。二是积极向上级争取中央预算内、专项债和部门资金在基础设施类项目上的投入力度。及早谋划论证、及早申报项目。预计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资将持续增长,特别是在交通、电力、水利等领域。未来几年,重点项目如铁路、高速公路、机场的建设将是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支撑。三是做好宛唐快速路的前期准备工作。据悉,目前该项目已进入征地补偿尾声阶段,一旦达到入库条件,及时入库。

(二)加大优质项目储备力度。特别是应加大5000万元以上的大项目储备力度,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和惠企政策落实,充分发挥投资对稳增长、促升级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一方面持续强化招商引资工作。真招商招真商,引优招强,加大优质项目储备力度,确保投资后续有力。另一方面加大本地企业培优工作。解决中小企业在扩大再生产的投资过程中遇到的两个关键性问题,一是用地问题,对于一些优质项目,用地需求强的,及时进行土地调规,做好服务。二是资金问题。金融部门要优先保障优质企业投资方面的的资金需求。再一方面做好统计入库服务工作。对于达到入库标准的项目,及时入库纳统。  

(三)密切关注房地产市场变化。虽然全市房地产行业的投资增速低迷,但随着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政府可能会对房地产调控政策进行适度调整,推动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发展。要优化供需匹配:控制土地供应、盘活存量资产、支持“以旧换新”,要强化产业支撑,吸引人口回流: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产城融合、优化公共服务,要增强县城吸引力,促进农村人口就近城镇化,不断提高房地产投资市场活力。

(四)协调联动提高项目入库率。县统计局联合发改、农业、交通、教育、工信商务局等项目管理部门建立项目清单台账,摸清农业、工业等行业项目底数,对未入库项目、在建项目一个一个“过筛子”聚焦发力,精准施策,确保符合条件的项目及时纳入统计库。

(五)做好投资市场引导服务。继续扩大第三产业市场需求形成新质生产力,激发第三产业投资市场活力、促进第三产业尤其是以“玉、鱼、面、花”+乡村文旅投资市场的发展。构建完善的政策支撑体系,促进民营经济持续活力和健康发展,着力在扩大内需、降本减负、产业升级、投资引导等方面下大力,有效激发民间市场主体活力。加大制造业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补短板投资力度,着力引导社会投资更多的投向工业领域,有效推动投资结构的优化,积极挖潜后半年固定资产投资新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