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县政府 > 新闻发布

镇平县举办2025年粮食生产情况新闻发布会
来源:镇平县委宣传部 时间:2025-07-07
分享:

    6月26日上午,镇平县召开2025年粮食生产情况新闻发布会。张林镇、彭营镇、安字营镇、杨营镇相关负责同志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了记者提问。

镇平县举办2025年粮食生产情况新闻发布会


    近年来,镇平县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和水平。同时,立足本地资源优势,优化推行粮食良种、良技、良法、良田模式,不断提高粮食质量、种粮效益,促进镇平县粮食生产稳步发展。

    张林镇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了农业生产集约化、智慧化、现代化水平,为粮食增产丰收,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提供了有力支撑。彭营镇围绕粮食生产,采取了一系列全面且有力的保障措施,从政策落实、科技应用、基础设施完善到经营模式创新等多个方面入手,为粮食生产保驾护航。安字营镇始终将粮食安全作为乡村振兴的根基,扎实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科技增效释放土地潜力,用特色产业反哺粮食生产,形成“以粮为本、多元共赢”的新格局。杨营镇紧紧抓住粮食生产核心区改革机遇,依托龙头企业,构建“市场+公司+基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积极扶持优质农产品发展,持续引领粮食生产向优质、绿色、高质量方向发展。 



镇平县举办2025年粮食生产情况新闻发布会


热点问题

镇平县张林镇镇长侯子豹答记者问。


镇平县举办2025年粮食生产情况新闻发布会


    问题1:请侯镇长介绍下张林镇今年夏粮生产的基本情况,以及在抓好粮食生产方面所做的工作? 

    答:张林镇是农业大镇、人口大镇,农业人口7.1万余人,耕地面积9万余亩,今年种植冬小麦面积7.8万余亩。截至2025年6月6日,全镇冬小麦已全部收获完毕,机械化收割率达98%,最高亩产达1700斤,平均亩产约1050斤,全镇夏粮总产量8100万斤,较2024年增长3.4%。同时小麦质量也得到提升,据调查,小麦容重普遍达760g/L以上,不完善粒率低于6%。

    在保障粮食生产方面,一是加强技术指导。在小麦播种前,就组织农办、种粮大户、农技专家等进行多轮商讨,总结近年来粮种、雨水、墒情及农户播种习惯情况,将播种日期定在11月5日-20日,提前浇水保墒,实现一播全苗。同时组织了农业技术宣讲团,从今年1月份到麦收前,根据小麦成长的不同阶段,及时给群众送去技术指导。二是科学应对灾情。针对今年来5-6月份出现的旱情,不等不靠,镇村干部下沉一线,包村包户,组织群众科学浇水,抗旱减灾。特别针对五保户、残疾户等劳动力缺乏的户,采取了党员干部结对帮扶等措施,确保不漏一块地,不误一亩田,全镇小麦平均浇水2遍以上,为丰收打下基础。三是做优保障服务。在小麦集中收获期,在县农机服务中心的支持下,联系110余台外地收割机到镇内作业,每天收获小麦1.2万余亩,6天内小麦收获大头落地。同时为解决群众晒粮难的问题,动员各村腾出文化广场、村部为村民晾晒小麦提供便利。另外,组织市场监管、公安、综合行政执法等部门对辖区内粮食收贮经营者开展了计量设备和安全生产专项检查,进一步规范收贮行为,坚决杜绝“打白条”,防止损农坑农现象发生,保证种粮农民丰产又丰收。

    问题2:2024年张林镇建成3.6万亩高标准农田,请侯镇长介绍下高标准农田“高”在哪里,对今年粮食丰收起到了哪些作用?

    答:张林镇高标准农田高在四个方面:一是农田质量高。耕地有机质含量更高,土壤结构更优,保水保肥能力更强,从而实现旱涝保收,稳产增产。二是产出能力高。高标准农田建成以后,一般能提高10%~20%的产能,也就是100公斤左右,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内小麦平均亩产1200斤左右,最高亩产1700斤的也正在项目区内。三是抗灾能力高。高标准农田建成以后,由于设施条件大幅度改善,实现旱能浇、涝能排,稳产高产,大灾少减产,小灾不减产,一般年景多增产的目标。四是资源利用效率高。高标准农田通过土地集中连片、建设水肥一体化设施等方式,耕种节水、节肥、节药、节人工成效明显,很好地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节约了种地成本,提升了种粮收益。

    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除了能够多产粮食外,项目区内2.2万亩土地由农投公司和北大荒公司集中经营,通过建立“村党支部+农户+股份制合作社+龙头公司”合作模式,平均为群众每亩增加地租收入200元,村集体也增加了收入,实现了各方共赢,达到了农田增加,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


镇平县彭营镇镇长李涛答记者问。


镇平县举办2025年粮食生产情况新闻发布会


    问题3:今年夏季彭营镇粮食生产产量怎么样?近年来,彭营镇围绕粮食生产采取了哪些保障措施? 

    答:今年夏季,彭营镇粮食生产迎来丰收,夏季粮食产量达6460万斤,延续了粮食产量稳步增长的良好态势,为全年粮食生产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强化政策落实,稳定粮食种植面积

    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严格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牢牢守住粮食生产安全底线。一是持续落实99.34元/亩的地力补贴政策,调动农民务农种粮积极性;二是农业保险应保尽保,增强防范化解农业生产风险的能力;三是落实“一喷三防”工作,无人机飞防与农药发放相结合,为粮食丰收筑牢根基;四是实施深耕深翻项目,促进粮食增产。

    (二)推动科技兴农,提升粮食生产效益

    一是引进粮菜烟轮作、玉米宽窄行密植和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减少连作障碍,科技助力单产提升。二是组织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加强技术培训,及时解决小麦从种植、生产管护到收割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提升农民科学管理水平,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三是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建立农作物良种示范推广基地,引进和示范推广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小麦品种“郑麦618”。四是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全镇农业机械化综合作业率达到100%,特别是在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的耕、种、收环节,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三)完善基础设施,夯实粮食生产基础

    一是全面检修机井水电灌溉设施,大力保障灌溉基础。去年以来,共新打机井20眼,维修改造机井23眼,有效扩大了农田灌溉面积。二是新修道路7公里,实施沟渠连通工程66.4公里,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三是投资340万元的粮食烘干及粮仓项目投入使用,可日烘干粮食200吨、仓储粮食3000吨,有效解决了农户粮食烘干难、销售难的问题,为农户增收致富提供有力保障。

    (四)创新经营模式,增强粮食生产活力

    坚持“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在镇西部、西南部实施安菜达高效示范园建设项目,目前一期已流转土地1千余亩,种植小麦、小米、烟叶和蔬菜,形成了“粮菜烟”轮作特色种植模式,预计年净收益200多万元,通过壮大村集体经济和带动周边群众务工实现了镇、村、群众、公司四方共赢。


    问题4:彭营镇下一步在粮食生产方面有哪些工作计划?

    答:一是持续加强耕地保护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坚决遏制各类破坏耕地的行为,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同时,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提高耕地质量,为粮食生产提供坚实的土地保障。二是加快推进水利设施建设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恢复陡坡灌区建设,对灌区水利设施进行全面维修和升级改造,引入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确保陡坡水库的水资源能够顺畅、有效引入各个农田区域,提高灌溉效率和水资源利用率。三是大力推广农业科技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引进和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优良品种,提高粮食单产和品质。同时,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四是创新粮食产业发展模式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拓展粮食产业链条,发展粮食精深加工,提高粮食附加值。同时,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粮食生产的组织化、产业化水平。五是强化粮食生产安全保障建立健全粮食生产安全预警机制,加强对粮食生产、流通、储备等各个环节的监管,确保粮食质量安全。同时,完善粮食应急预案,提高应对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的能力,保障粮食市场稳定。  

                                                         

镇平县安字营镇镇长王崇答记者问。


镇平县举办2025年粮食生产情况新闻发布会


    问题5:请王镇长介绍下安字营镇作为传统“镇平粮仓”,在保障粮食安全与推动产业升级之间如何实现平衡?

    答:安字营镇全镇7.2万亩耕地,通过三大举措筑牢“粮仓”基石。一是“藏粮于地”夯基础。依托便利水利条件,在王洼、白草庄、草王庄等村建成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推广节水灌溉和土壤改良技术,确保亩均产量在1000斤以上。同时创新“粮经复合”模式——例如王洼村红薯叶基地,在大棚间隙种植生菜、洋葱等短周期作物,实现“棚内绿叶菜、棚外口粮田”的空间高效利用。二是“藏粮于技”提效能。引入全产业链科技赋能:推广水肥一体化智能设备,降低人工成本30%;与农科院合作培育高产粮食品种,提升粮食产量,真正实现“良田+良技”保丰收。三是“融合升级”促转型。在稳粮前提下,以“主、新、特”产业布局破解单一耕作瓶颈:“主”业深耕优质小麦、玉米规模化种植;“新”业发展食用红薯叶等特色农产品,全年供应反季节蔬菜;“特”色打造王堰路樱花观光带,农旅融合提升土地附加值。

    这一平衡路径的核心,是以科技增效释放土地潜力,用特色产业反哺粮食生产,让“粮仓”在升级中更稳固,形成“以粮为本、多元共赢”的新格局。

    问题6:安字营镇如何通过产业创新带动农民共同富裕?未来有何规划?

    答:安字营镇“激活资源、全链服务、共享成果”为原则,构建三条致富路径:  

    (实现家门口就业:小产业撬动大民生

    通过土地流转整合碎片化耕地,吸引返乡人才创办新型经营主体。如王洼村合作社,从2个大棚起步,6年发展至30大棚,吸纳10名村民长期就业,人均月薪2000元以上。同时带动周边200余户群众参与季节性务工,年增收超万元。类似模式还有耿梁庄村超丰西瓜合作社,实现“流转收租金、务工挣薪金、分红得股金”。 

    (壮大村集体经济:一村一品强根基

    镇党委、政府推动25个行政村差异化发展:连庄村、耿梁庄村依托西瓜种植打造“甜蜜产业”,年销量1000吨;在遇仙桥、何寨村流转土地400余亩,发展烟叶产业,增加村集体和镇财税收入;王洼、白草庄、草王庄等5个村集体合作社与国仁乡村联合社签署大田托管服务协议,目前已托管5000余亩,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实现了村集体经济收入稳步增长。

    (推进三产融合发展:生态变现可持续

    立足城郊区位优势,将农业与生态、文化深度融合:持续建设“十里樱花带”,开发农耕体验研学路线;挖掘省级非遗“鼓儿哼”文化,举办樱花节暨民俗展演,吸引游客参观的同时,带动农特产销售。 

    未来规划聚焦三大方向:

    科技赋能农业:扩大高标准农田至全域,建设智慧农业云平台,实现产销精准对接。品牌提升价值:打造“安字营红薯叶”“樱花小镇”等地理标识,发展预制菜加工延长产业链。全域旅游升级:串联樱花带、采摘园、非遗工坊,构建“吃住游购”闭环体系,促进旅游增收。  


镇平县杨营镇党委副书记赵德锋答记者问。


镇平县举办2025年粮食生产情况新闻发布会


    问题7:请简要介绍一下杨营镇在抓好粮食生产、促进粮食增产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答:杨营镇下辖20个行政村,91个自然庄,地域面积58平方公里,耕地5.7万亩,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全国绿色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也是河南省乡村振兴试点乡镇。

    一方面,探索“直营型”、“紧密型”、“订单型”生产模式,全镇注册登记农业专业合作社76家,入社会员1286户农户,户均种植规模3.8亩以上,初步形成了以合作经济组织为纽带,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为骨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支撑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通过集中流转、集约种植、科学管理,粮食亩产由800斤提高到1200斤,扛稳扛牢了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

    另一方面,打造国家级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搭建三产融合发展载体,与企业合作粮食贸易,由合作社代为收购粮食,增加村集体收入;成立农机合作社,开展农机租赁等经营业务,将受益红利分配相关村,带动村集体经济壮大、农户增收;在粮食加工环节,坚持以龙头企业创新带动产业发展,在产品的创新上做足功夫,目前已形成天下好面系列、飘香系列等9大系列300多个品种,已畅销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合作经销商近2000家,带动周边农户6000余户发展优质小麦种植。

    问题8粮食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是粮食生产的关键,请简要介绍杨营镇聚焦大面积单产提升、全力夺取粮食丰收的做法有哪些?

    答:杨营镇以“稳面积、提产能、增效益、强机制”为立足点,一方面完成15个村庄2.7万亩耕地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以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等粮经作物为主,一年两熟,复种指数175%,占全镇耕地面积的64%。在土地流转上,以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为纽带,集中连片流转土地,引入专业运营合作方,统筹推进水、电、路、林等田间生产设施建设,累计新建机井96眼,配套老井159眼;修建排水土沟3.6万米,修建衬砌沟9000余米;修筑农桥116座,新建田间道路54条2.7万米,实现“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农机化、科技优”的高标准农田。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另一方面,强化生产服务保障,鼓励返乡农民工、退役军人等参与农业生产,全镇现有种粮大户36户7000亩,家庭农场35户1.5万亩,粮食生产合作社14户2700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不断壮大,在此基础上,聚焦农业标准化和田管、植保、病虫害防治等重点环节,大力推行“耕、种、管、收”等保姆式科学管理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有力促进了规模化生产水平,全镇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到2.6万亩,不断提升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