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平县2020年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以及复杂严峻的内外部环境,镇平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经济发展稳定向好,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一、综 合
初步核算,全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267.4亿元,比上年增长3.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2.1亿元,增长2.3%;第二产业增加值81.9亿元,增长3.5%;第三产业增加值143.4亿元,增长2.8%。三次产业结构为15.7:30.6:53.7。人均生产总值32232元,比上年增长3.4%。
年末全县常住人口82.98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5.79%,城镇常住人口38万人,乡村常住人口44.98万人。
全年全县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6%。其中:食品烟酒类价格上涨6.8%,衣着类价格上涨2%,居住类价格下降0.2%,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0.9%,交通和通讯类下降2.2%,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2.6%,医疗保健类上涨0.1%,其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5.6%。
二、农 业
全面落实“三农”政策,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全年全县完成农业增加值42.7亿元,增长2.4%。其中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服务业分别完成产值56.4亿元、1.4亿元、13.7亿元、1.1亿元、2.3亿元,分别增长3%、0.8%、1.0%、0.9%、7.8%。
主要农产品生产保持增长态势。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48.9万亩,同比增长0.8%。其中,夏粮种植面积79.5万亩,秋粮种植面积69.4万亩。全年粮食总产量53.6万吨,同比增产2%。油料产量达到84961吨,增产2.8%;蔬菜及食用菌产量596682吨,增产1.9%。
畜牧养殖业稳步发展。全年全县肉类总产量达19440吨,减产5.3%;禽蛋产量33312吨,增长15.1%;奶类产量5970吨,增长14.8%。全年猪、牛、羊、禽分别出栏15.38万头、0.96万头、17.69万只、341万只;年末猪存栏14.41万头,牛存栏2.93万头,羊存栏19.08万只,家禽存栏458.22万只。
2020年末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107.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2%;农用大中型拖拉机3032台,农用小型拖拉机57666台,联合收割机1403台,旋耕机2461台。年末,全县410个村全部通汽车、自来水和电话。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平稳增长。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即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共135家,全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5%。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长5.8%,重工业增长4.8%。分行业看,医药制造业增长62.8%,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47.6%,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21.5%,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29.9%,仪器仪表制造业增长29.1%。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增长24.3%,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39.5%。
建筑业生产发展较快。共有资质内建筑业企业12家,建筑业从业平均人数0.3万人,全年全县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6.2亿元,同比下降4.5%。资质内建筑业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0.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0.3%。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进一步增强。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以城镇基础设施、工业项目建设为重点,加大投资力度,全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11.5%,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4.1倍,占固定资产比重为8.3%;第二产业投资增长3.5%,占固定资产比重为37.5%;第三产业投资增长6.2%,占固定资产比重为54.2%;房地产开发投资19.8亿元,同比下降2%;基础设施投资下降8.1%,民间投资增长57.6%。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施工项目达到163个,亿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施工项目67个,其中本年新开工项目94个。
五、国内贸易
全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7.9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分城乡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70亿元,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7.9亿元;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170.2亿元,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17.7亿元。
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增长23.7%,饮料类增长17.2%,烟酒类增长10.9%,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5.3%,化妆品类增长15.4%,金银珠宝类增长14.3%,日用品类增长15.9%,五金、电料类增长21.6%,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9.7%,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0.2%,中西药品类增长7.3%,通讯器材类下降4.3%,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11.9%,机电产品及设备类下降2.9%,汽车类增长3.5%。
六、财政金融
财政收支稳步增长,地方财力继续增强。全年全县累计完成公共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2677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其中,税收收入完成69108万元,增长2%,税收比重67.3%。增值税完成20567万元,下降6.0%;企业所得税完成6369万元,下降18.6%。全年全县累计完成公共财政一般预算支出497193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5%。其中教育支出104705万元,增长1.7%,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86474万元,增长21.3%,卫生健康支出81248万元,增长1.3%,科学技术支出7175万元,增长13%,交通运输支出8707万元,增长3.8%。
全年全县金融业增加值9.9亿元,比上年增长4.7%。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372亿元,比年初增加43.8亿元,比年初增长13.3%;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51.5亿元,比年初增加17.7亿元,比年初增长13.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突破310亿元大关,达到311.1亿元,比年初增加36.5亿元,比年初增长13.3%。
七、教育和科学技术
2020年末全县共有中小学校、幼儿园395所,在职教职工13616人,在校学生193575人。其中,高中5所,教职工1075人,在校学生18336人;初中38所,教职工4274人,在校学生45508人;小学154所,教职工5654人,在校学生95480人;幼儿园197所,教职工2558人,在校学生33889人;特种教育学校1所,教职工55人,在校学生362人。
八、文化、旅游、卫生
全县共有剧场、影剧院2个,艺术表演团体37个。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合计3个。全县广播人口覆盖率99.8%,电视人口覆盖率100%,有线电视用户达到3.5万户。
全年共接待旅游人数41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9%。旅游总收入28.1亿元,增长6%。年末共有A级旅游景区4处.其中4A级以上景区1处。星级酒店3个,国际国内旅行社2家。
2020年末全县共有卫生机构572个,其中县级医疗机构9家,乡镇卫生院20家,专业公共卫生机构6家,民营医院3家,医疗卫生机构开放床位数4176床,卫生技术人员3798人。
九、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力度继续加大。2020年末全县现有污水处理厂4座,垃圾处理站14个,工业烟尘排放量达标率为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100%,工业废水处理率达100%。聚力打好环境保护攻坚战,空气质量实现“两降一升”,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全面完成,区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大气指标PM2.5年均浓度达到48微克/立方米以下,同比下降15.8个百分点,PM10年均浓度达到82微克/立方米以下,同比下降16.3个百分点,全年空气优良天数达到271天,优良天数比例为74.2%。
十、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全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80.4元,增长3.8%。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684.5元,增长1.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582.3元,增长5.1%。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293元,增长6.5%;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8842元,增长5.7%。年末城镇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3260人,农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59453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91.72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3.85万人。
注:
1、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若与其他统计资料不符,请以统计年鉴为准。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发展)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4. 本年GDP数据以2018年经济普查调整后数据核算。
5.三次产业的划分:根据《三次产业划分规定》(国统字[2012108号),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不含开采辅助活动),制造业(不含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是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6. 资料来源:本公报中有关部门经济数据来源于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统计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