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花似玉 锦绣镇平
——镇平县情概况
镇平古称“涅阳”,公元1226年(金哀宗正大三年)置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毗邻南阳中心城区,辖22个乡镇街道410个行政村,总人口110万,总面积1580平方公里,山地、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是河南省优化开发县、南阳中心城区一体化发展圈县份,是一个有历史、有文化、有特色、有活力的地方。今年以来,镇平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阳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锚定省委“两个确保”“十大战略”,紧扣市委“一二三六十”工作布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强力实施“镇平人建设新镇平”战略,经济运行稳中求进,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如花似玉 锦绣镇平”可用“五美”来概括:
——美在人文荟萃。著名诗人元好问为首任县令,“老庄”在此论道、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在此形成、彭禹廷开创地方自治之先河,滋养了王光谦、杜祥琬、王占国等多名“两院”院士,是一代名将彭雪枫、革命烈士郭庠生的故里。
——美在商业兴盛。镇平人重商精干,被称为“河南的温州人”、“中国的犹太人”。清末民初,丝绸、玉器已转销海外,丝绸商户达1000余家,石佛寺时称“新民市”,有“小上海”之美誉。改革开放以来,镇平人商品意识再度迸发,纷纷涉足玉雕、汽车维修与装饰、食品加工等众多行业,目前在外人员达20万之众,20世纪90年代催生了大发展的“镇平速度”,被誉为“豫西南一枝花”、“十八罗汉闹中原”。
——美在生态优良。属北亚热带季风性大陆气候,四季分明,气温适中,年均日照2013小时,无霜期233天,森林覆盖率31%。年均降雨750毫米,境内有赵河、严陵河等河流13条,水资源总量4.3亿立方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镇平段全长36公里,宛如一条绿色玉带熠熠生辉。目前已探明矿藏达30多种,其中钼、石墨、凹凸棒石等储量大、品质优。境内有道教圣地五垛山、千年古刹菩提寺、“长城之父”楚长城等名胜古迹,三潭、玉雕湾、太公湖、彭雪枫纪念馆等自然人文景观景色迷人、美不胜收。
——美在产业独特。创造了“无中生有”经济现象,即不产玉,是“中国玉雕之乡”,玉雕从业人员40万,省级以上玉雕大师800人(其中国家级大师30人),年产值超500亿元,建成了全省唯一设在乡镇(石佛寺)的特色商业区,是全国最大的玉雕加工销售集散地;水域不广,是“中国金鱼之乡”,年产金鱼2亿余尾,全国市场占有率达30%。镇平是花的海洋:莲藕种植面积2万余亩,是豫西南最大的莲藕种植基地;拥有30多个玉兰品种,是“中国玉兰之乡”。同时,按照产业链、产业园思维,实行“链长制”,发扬“六皮”招商精神,聚焦头部企业和产业链项目,全员全年全产业链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招财引税,重点培育以中联水泥为龙头的绿色建材产业,以智能制造产业园为龙头的新型电子元器件及设备制造产业,以想念食品为龙头的食品产业,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布局创新链,推动链群式发展,初步形成“两主一新”产业格局。
——美在民族交融。全县共有31个少数民族,6万余人。其中,蒙古族4.2万人;回族2.4万人。同时,也是新疆之外我国内地维吾尔族群众最多的聚集区,常态保持1000余人。围绕维吾尔族群众服务管理工作,探索出“中华民族一家亲、守望相守一条心、共同富裕一条路”的“三个一”工作模式,形成了“六同”(同区居住、同班学习、同市经营、同院就医、同台娱乐、同享成果)“五互”(互学、互帮、互信、互惠、互动)工作机制,推进“六同”向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五个嵌入”深化,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涉疆服务管理工作得到习近平总书记批示肯定。十二届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民委主任巴特尔先后亲临镇平视察指导工作。
行者方致远,奋斗正当时。今后一个时期,镇平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阳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抢抓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给镇平带来的重大历史机遇,强力实施“镇平人建设新镇平”战略,聚力工业经济、城市更新“两大关键”,坚持“四位一体”抓推进,拉高标杆、快抓落实、大干快上、争先创优,力争通过“十四五”努力,把镇平建成全市先进制造业隆起区、全省数字经济先行区、全国三产融合示范区和全球玉文化消费中心,成功跻身全省30强,为南阳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做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