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政办〔2022〕16号
镇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镇平县“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的通 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政府有关部门:
《镇平县“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已经县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2年6月23日
镇平县“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扬帆起航期,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镇平新征程、谱写如花似玉大美镇平新篇章的关键时期,是实施宛平一体化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期。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做好气象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镇平县气象事业发展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突出以人民为中心,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宗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中国气象局“在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中推进气象事业发展”的要求,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以推动新时代镇平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着力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强化气象服务保障功能建设,提高气象现代化水平,更好服务县委县政府工作大局。为进一步加快发展气象事业,提升镇平气象保障高质量发展水平,根据《中国气象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全国气象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气发〔2021〕133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强省建设的意见》(豫政〔2020〕41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环境
(一)“十三五”时期镇平气象事业发展成就
“十三五”期间,镇平县气象事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视察南阳重要指示精神和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在省、市气象局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气象现代化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基本构建了现代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体系、现代气象公共服务体系和现代气象管理体系,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系统、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等重点工程目标如期实现,气象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气象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显著提升,“十三五”规划各项重点任务得到较好落实,气象服务经济社会和人民安全福祉取得显著成效。
气象服务能力显著提升。聚焦极端灾害性天气关键时间节点,构建递进式预报预警服务体系和机制,暴雨预警准确率、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量显著提升,预警信息覆盖率达95%,充分发挥了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有效应对2018年“温比亚”超强台风、2021年“7·20”大暴雨等重大气象灾害。
全面实现观测自动化。完成了镇平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自动化观测设备建设,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业务正式运行,完成了称重式降水传感器、光电式数字日照计、气温降水多传感器、天气现象视频智能观测仪等新型仪器安装。全县新建多要素区域自动气象站8个,目前共建成各类自动气象观测站27套,乡镇覆盖率达100%,高密度、广覆盖、全天候综合气象观测网逐步形成。
气象业务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完成全省唯一的省级风云四号卫星地面接收站建设,成功实现数据接收和传输。智能监测水平持续提升,综合观测质量继续保持在较高水平,综合观测业务快速发展。参与市气象局开发建设了智慧气象服务共享平台,实现了气象灾害的自动监测分析和服务产品的自动生成,气象预警服务信息全媒介多通道一键式发布。
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扎实开展。落实《河南省人工影响天气现代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依托中部人工影响天气项目,开展作业点规范化建设,建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社会化、常态化模式。在此期间,全县新建标准化人影作业站点1个,增设高山增雨焰炉2部,与之前建设的3个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形成标准作业站网,作业范围覆盖全县,年均开展人工增雨(雪)、消雹作业10次以上,人工影响天气在抗旱减灾、大气污染防治、森林防火、改善生态环境中作出突出贡献,经济与社会效益显著,获得社会各界一致好评。
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全面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视察南阳重要指示精神和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气象局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显著提升,基层党组织、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认真落实巡视巡察整改工作。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的理念,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党员干部的日常管理和教育,规范“三会一课”制度,开展系列廉政宣传教育活动。
(二)“十四五”时期镇平气象发展面临新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确保镇平县巩固强化发展位势,加速突破新旧动能转换,全面拓展“宛平一体化”,强力推进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更是确保建设现代化新镇平开好局、起好步,奋力谱写如花似玉大美镇平新篇章的关键时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需要准确把握“十四五”气象发展新形势,抓住镇平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增强忧患意识、风险意识、责任意识,推进气象强县建设,努力开创现代化镇平建设的新局面。
1.机遇与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视察河南、视察南阳重要讲话,为“十四五”期间镇平气象事业发展指明了根本方向。
把握新发展阶段对加快镇平气象强县建设提出新要求。新发展阶段,气象事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近年来,气象灾害仍然是制约镇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质量气象服务的需求更加多样化,补齐防灾减灾工作短板,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对镇平气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贯彻新发展理念对镇平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出新任务。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做好防灾减灾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粮食生产核心区、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河南省副中心城市建设等国家和区域重大发展战略,为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对镇平气象事业发展提出一系列更高的目标和任务。
构建新发展格局对镇平气象事业发展提出新期待。随着乡村振兴、粮食安全、生态治理、文化旅游、能源交通等民生工程建设推进,政府和社会对智能化专业化的气象服务需求越来越广泛,对气象服务新业态提出了更高期待。
科技发展为镇平气象事业发展提供新动能。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智能传感器等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卫星、雷达和智能化气象监测技术不断创新,监测精密度大幅度提升,预报预警精准度大幅度提高,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和5G等信息新技术在气象领域的深入应用,为有效应对气象灾害风险和挑战,提供了新的技术和方法。
2.差距与不足
“十四五”时期,镇平面临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高质量发展机遇期,处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由大到强的转型攻坚期,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对照国内外先进水平和重大服务保障需求,镇平气象事业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困难和瓶颈制约。
乡镇精细化服务能力薄弱,气象发展方式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不适应。气象服务供给与我县需求适配性亟待提高,趋利避害的气象精细服务体制机制、内涵外延亟需完善和拓展。气象观测与精准预报、精细服务要求不适应,观测站网可持续发展机制有待健全。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河南经济社会发展、视察南阳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根本方向,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面向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面向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面向气象科技发展前沿,不断满足“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对气象服务需求的战略定位,牢牢把握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的战略重点,以建设气象强县为目标,以气象科技创新和改革开放为动力,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努力构建监测更加精密、预报更加精准、服务更加精细战略任务的现代气象业务服务体系,为谱写新时代镇平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气象保障。
(二)基本原则
加强党的领导。面临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位,确保气象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为促进气象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生命至上”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提升气象防灾减灾救灾保障能力,践行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宗旨,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气象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障。
突出创新驱动。坚持创新在气象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以科技引领实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目标, 切实增强为镇平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的能力,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提高气象关键支撑能力。
坚持改革开放。着眼于气象事业发展全局,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处理好绿色开放和融合集成的关系,深化气象多领域合作,提高共享共用水平,深度融入河南和南阳区域重大发展战略,联合优势资源,培育镇平气象发展新格局。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基本建成满足区域重大战略对气象服务需求、适应镇平气象现代化发展需要的人民满意、保障有力的现代气象服务体系,乡村振兴及气象为农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人工影响天气事业等居全市乃至全省领先地位,气象工作对镇平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明显提升。
三、构建更加精细服务业务,提升基层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一)夯实综合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城乡气象防灾减灾气象服务能力为重点,建立完善更加精细的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体系。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完善主要气象灾害全天候、高精度的综合立体监测网;提升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精准度,延长气象灾害预见期,突出做好防汛抗旱、低温雨雪冰冻、山洪地质灾害、风雹雷电灾害、森林火险等气象服务;强化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完成县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构建精准、直达和广覆盖的预警信息发布网络,预警信息覆盖率稳定在 97%以上;提升气象灾害风险防范能力,完成主要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和精细化风险评估及区划,形成气象防灾减灾数据“一本账”,全面推进基层科学减灾,提高基层气象灾害防御应对和快速反应能力,提升中小河流、山洪和地质灾害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服务能力,加强风险普查成果在城乡规划、金融保险等方面的深度应用;完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高度融入地方应急管理体系,加强气象应急能力建设,开展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建设标准化行动和城市社区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着手气象科普宣传教育基地建设。
(二)提升生态文明气象保障服务水平
加快构建镇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气象服务体系。开展气候变化对重大工程和城市规划等的影响评估,打造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气候可行性论证、气候标志认证、卫星遥感应用等气候生态服务品牌。强化大气污染防治气象保障能力。
(三)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气象保障能力建设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强力推进乡村振兴气象保障建设工作。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为核心,加快提升高标准农田气象监测预测保障能力建设,提升面向农业全产业链的气象服务有效供给能力。开展精细化农业气候资源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完善农业气象服务供给。积极推动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纳入数字乡村建设,做好平安乡村建设气象服务。
(四)提高人工影响天气综合作业能力
提升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增强大气污染防治、农业、林业、水资源等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针对我县农业结构和经济发展形势,发展人工影响天气多元化服务,提升农业种植核心区域的人工增雨(雪)和防雹作业,强化水库蓄水、森林防火、生态文明建设用水、大气污染防治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完善作业点布局,提升作业装备信息化水平、作业指挥能力和效果检验评估能力。
四、立足精密监测基础,构建立体协同气象监测体系
坚持需求引领,问题导向,以立体精密为特征,优化综合立体观测站网、发展先进观测技术装备、健全集约高效观测业务, 发展立体化广覆盖智能精密监测业务。
(一)健全立体化骨干气象观测站网
完善地面气象观测能力。优化地面站网布局,补齐监测薄弱区域、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域自动气象站的观测要素,强化气象及衍生灾害的重灾偏远地区和灾害高影响城市的地面观测装备建设,实现关键敏感区域的覆盖度达90%以上,增补便捷式自动气站,在山区建设梯度观测系统。多要素地面气象观测站乡镇覆盖率100%,陆地的空间气象监测分辨率达到3-5千米,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捕捉能力显著提升。发展遥感监测能力,提升高空气象观测能力。升级完善镇平国家级气象卫星地面接收站,推进高分辨率气象卫星应用中心建设,强化县级特色卫星遥感应用体系建设,实现多样化生态遥感服务产品制作应用。
(二)完善多领域应用气象观测站网
构建综合立体的生态气象监测网。完善升级农业气象综合观测网。加快推动农业气象自动化观测进程,推进省级农业气象观测站的作物气象自动监测系统建设,开展多种观测要素的自动连续监测,实现人工观测向自动观测的转变。升级现有土壤水分观测系统,插补建设遥测式区域土壤水分监测系统。
(三)提升观测装备保障能力
提高观测装备技术水平。加强智能化、小型化、低功耗、可靠性的新型地面气象观测装备的本地化应用,开展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在气象要素判识和遥感图像识别的应用。加强观测装备计量能力。
五、构建更加精准的预报业务,进一步提高预报预警准确率
坚持新理念引领气象预报预警领域创新发展,以数值预报为核心,以检验评估为导向,构建智能精准、无缝隙全覆盖预报预警业务。
(一)完善智能数字预报业务
加强重点区域精细化网格预报预测业务,提升强对流天气监测识别能力。围绕提升灾害性、极端性、转折性、趋势性天气过程短期预报准确率,进一步提升暴雨(雪)、寒潮、雾霾等灾害天气预警能力。加强专业气象预报预测业务建设,为相关行业和公众提供更加精准、更加贴心、更好效益的专业预报预测产品。
(二)开展气象灾害影响预报预警业务
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编制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加强气象灾害对主要农作物、 经济作物及农业产业化品牌产品的影响评估工作,及时发布农业气象预报预测信息。加强农业病虫害等气象条件预报预测工作。
六、加强科技创新,统筹实施重点项目建设
(一)精准化气象防灾减灾工程
对乡镇(街道)老旧自动气象观测站进行升级改造,确保数据稳定传输精确测量。在气象灾害易发多发区、次生灾害防御重点区域和城市内涝易发区加密建设多要素自动气象站,完善气象灾害监测系统建设,建立覆盖乡、村、街道的气象灾害防御网络。
完善广覆盖立体化的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建立高时效性的监测预警一体化服务平台,建成预警信息发布渠道资源池、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及研判分析一张图,实现县乡预警发布业务一体化。
(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提升工程
推进我县中部人工影响天气项目建设,根据功能合理规划,升级改造3门高炮,新建1套高山焰炉,购置1套车载流动火箭发射装置。
建设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平台,定制可视化、智能化作业指挥和对讲系统,实现人工影响天气弹药物联网监控,提升科学作业指挥水平。增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为镇平粮食安全、水安全、生态安全提供有力保障。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站点安全等级评定,定制人影作业安全设备,整改固定作业点安全隐患,提升安全作业性能。
七、保障措施
(一)突出党的领导,把握发展方向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围绕提高党的政治领导力,突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深入推动我县气象部门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同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党的建设与发展规划整体部署,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镇平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
(二)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落实
继续加强和完善气象部门与地方政府双重领导的管理体制。 落实规划责任,共同落实规划任务。以镇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统领,最大程度地凝聚部门、行业、群团组织等全社会共识和力量,充分利用各类公共资源、社会资源,做好规划横纵之间的衔接。建立规划实施评估与动态修订机制,确保规划落地实施。
(三)强化资金保障,畅通投入渠道
坚持和完善双重计划财务体制,明确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支出事项和投资预算,合理安排支出规模。统筹协调重点工程投资渠道,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建立健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机制,加强气象资金使用管理和绩效评价,确保资金安全,提高投资效益。
(四)推进部门合作,加强信息共享
各有关单位要与气象灾害防御及人工影响天气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密切配合,推进气象与应急管理、农业农村、工业、水利、生态环境、交通运输、能源、教育、旅游等方面深度融合发展,加强信息共享,形成发展合力。
(五)健全法治体系,保障事业发展
完善法治体系,加强气象法治建设。依法加强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预警信息传播、人工影响天气、雷电防护等工作管理,充分发挥气象法律、法规对气象事业规划的政策支持作用,为气象事业发展提供良好氛围。
主办:镇平县气象局 督办:县政府办公室三科
抄送:县委办,县人大办,县政协办,县法院,县检察院。
镇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6月23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