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政〔2022〕4号
镇平县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镇平县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的
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镇平县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于2021年12月完成编制,经省级专家评审通过,现予公布实施,并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提高政治站位。《规划》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指导全县开展地质灾害预防、治理的宏观性、政策性、指导性文件,各乡镇(街道)、县政府相关部门必须认真贯彻落实,按照“属地政府对辖区内地质灾害防治负责”和“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严格履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职责,充分认识其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要把地质灾害防治作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重要讲话精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行动,减轻和避让地质灾害可能给广大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健全防治体系。各乡镇(街道)要以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社会稳定为目标,把地质灾害防治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正确处理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以《规划》为指导,结合实际,制定本区域地质灾害防治计划,并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认真组织实施,力争早日形成地质灾害防治的科学体系,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三、精准分类施策。各乡镇(街道)、县政府相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地质灾害防治的主要任务,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应急预案,积极开展汛期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和治理工作,按照“以人为本”和“易避则避,易治则治”的原则,启动地质灾害或搬迁避让治理工程。对《规划》的实施要责任到人,定期督促检查,确保完成地质灾害防治任务。
四、加大资金投入。各乡镇(街道)和自然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严格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河南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的规定,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的科普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防灾意识,加大地质灾害防治资金的投入,把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进一步完善和充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机构,不断更新“群测群防”网络和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全县的抗灾避险能力。
2022年4月27日
镇平县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
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和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重要讲话精神,深刻吸取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教训,扎实做好镇平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河南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镇平县人民政府决定制定《镇平县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中所称地质灾害是指因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因矿业开发活动引发矿区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纳入同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
《规划》以2020年为基准年,规划期限2021-2025年,适用范围为镇平县所辖行政区域,是指导未来五年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宏观指导性文件。
第一章 地质灾害现状和发展趋势预测
镇平县位于河南省豫西南部,处于伏牛山区,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1°58′~112°25′,北纬32°51′~33°21′之间,县境东西宽42千米,南北长53.8千米,面积约1500平方千米,辖区4个乡、15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409个行政村,总人口约105万人,常住人口85万人。
第一节 地质灾害现状
镇平县地处伏牛山南麓,北部为中山、低山丘陵、北中部为岗地、南部为堆积平原,总体地势北高南低。山地、丘陵、岗地、平原大致呈阶梯状分布。构造发育,岩土体风化,自然条件下具备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条件。
截至2020年底,全县地质灾害发育类型主要为崩塌、滑坡、泥石流,主要分布于高丘镇、二龙乡、老庄镇、石佛寺镇、玉都街道办事处等北部中山区、低山丘陵区。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点32处,其中崩塌隐患11处,滑坡隐患17处、泥石流隐患4处;险情等级为特大型1处,大型1处,中型6处,小型24处。威胁人数总计496户,3638人,房屋2480间,公路1510米,潜在经济损失31950万元(详见附件1)。
第二节 取得的成效及面临的形势
一、“十三五”期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成效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县自然资源局协同应急管理局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认真履行组织、协调、指导、监督职能,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使我县“十三五”期间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较大进展。教育、交通、水利、电力、旅游等部门按照法律法规和规划要求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物力,扎实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加强组织协调监督管理,履行相关防灾减灾职能,最大限度减轻了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防灾减灾效果显著。
1.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机制逐步完善
镇平县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并落实相关职责,明确防治责任。建立了值班制度、巡查制度、速报制度及预警预报四项制度,提高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质量与水平。每年年初县政府发布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对全年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方案的实施高效有序的做好了突发地质灾害的应对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了社会稳定。
2.扎实做好地质灾害排查、巡查和调查工作
镇平县各级人民政府对地质灾害调查及防治工作非常重视,对全县地质灾害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排查、巡查和调查,基本查明了全县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规模、危害程度、发展趋势、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等。
“十三五”期间全县开展了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自然资源局、相关单位联合技术支撑单位结合乡镇自然资源所、村干部、群测群防员,对重要交通干线、重要建筑物和人口密集处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排查,并持续做好巡查和监测工作。实现了地质灾害隐患心中有数,防治工作做到了有的放矢。
3.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培训工作
每年利用“地球日”“土地日”“防灾减灾日”“科普宣传日”“安全生产宣传月”等对广大人民群众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不定期举行培训班,向基层发放地质灾害防治宣传资料。“十三五”期间共组织地质灾害防治业务培训5次,培训300人次,大大增强了监测人员和广大民众的地质灾害专业知识,提高了地质灾害隐患防范意识。
4.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了县、乡、村、组、隐患点五位一体的群测群防体系,对每个地质灾害隐患点落实群测群防员,在每个隐患点设立警示牌,对受威胁住户填写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和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使防灾责任制贯穿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全过程,确保责任到人、措施到位。
5.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能力显著提高
汛期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预报,预警预报信息通过县电视台、手机短信、电话等形式向公众发布。同时建立了信息逐级传递机制,确保预警预报信息最终顺利传达到基层监测人员。依托专业技术队伍,组建了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机构,以专业技术力量为我县地灾防治工作提供保障。加强了每年度汛期地质灾害排查、巡查、督查和应急调查工作,组建了抢险救灾队伍、完善了抢险救灾装备,有效提高了应急救灾能力。
“十三五”期间,镇平县共发布气象风险预警预报信息400余次,组织巡查工作组510组次,总人数达1020人次,巡查地灾隐患点数2550点次。共组织地灾应急演练5次,参演470人次,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的应急体系。
6.积极推进搬迁避让和综合治理工作
“十三五”期间,我县积极推进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综合治理工作,共完成4 项地质灾害治理,包括老庄镇寺庄村崩塌治理工程、高丘镇周盘村小学滑坡治理工程、二龙乡二龙村滑坡治理工程、高丘镇四山中心小学崩塌治理工程。治理项目总投资80.15万元,减少受威胁人口122人,减少财产损失1220万元。
通过上述工作,使得地质灾害监测、调查评价和防治工作得以顺利实施,控制、减轻了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危害程度,有效保障了受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面临的形势
地质灾害具有隐蔽性、突发性、破坏性和难预测性,预警预报和防范难度大,社会影响面广。未来一段时期,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仍面临严峻形势。
地质灾害呈长期易发态势。全县地处北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降雨集中,地形地貌起伏变化大,地质构造复杂,具有地质灾害易发、多发的地质环境条件。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异常,导致镇平县局部地区突发性强降水等极端气候事件增多,由此引发地质灾害的概率进一步增加。地质灾害的总体形势趋于严重,未来一段时期镇平县仍将处于地质灾害的高发期。
工程建设引发地质灾害将明显增多。2021-2025年是全县全面推进经济转型、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特别是城镇建设、交通和水利工程建设等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劈山修路、切坡建房等工程建设可能引发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不容忽视。
地质灾害防治任务繁重。全县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32处,威胁3638人的生命安全,潜在经济损失31950万元。除自然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外,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也呈上升趋势。地质灾害具有隐蔽性、突发性、破坏性和难预测性,所以县域内地质灾害风险底数仍掌握不全面、监测能力和预警预报水平有待提高、工程治理仍需加强。
社会经济发展对地质灾害防治提出了更高要求。党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地质灾害防治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内容之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已经纳入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镇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的“三化”即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等任务,都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伴随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仍时有发生,地质灾害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人为引发地质灾害(特别是建房、采矿)有增加的趋势,地质灾害防治任务十分艰巨。
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防灾减灾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执行河南省建设“美丽河南”和乡村振兴战略,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贯穿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个环节,以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建立健全地质灾害排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为核心,强化全社会地质灾害防范意识,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全面提高镇平县地质灾害防治水平,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保障。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围绕上述指导思想,结合全县实际,防治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把当前和未来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害或威胁的人类经济活动聚集地作为规划防治重点,加强地质灾害易发区内人口密集区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统筹指挥、分工合作。建立健全按灾害级别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各级人民政府为主的管理体制。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应急管理部门协调监督,建设、交通、水利、教育、文化旅游、乡镇(街道)分工合作,地质灾害隐患点所在村民组织、工程建设主管单位具体落实。
进一步夯实地质灾害隐患防治主体责任,农村房前屋后地质灾害隐患由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负责监测、预防,建设工程引发的地质灾害隐患由建设工程管理者负责日常监测和防治。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推进建立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科学运用监测预警、搬迁避让和工程治理等多种手段,有效规避地质灾害风险,不断增强全社会地质灾害防范意识和能力,全面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水平。加强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建设项目特别是对村民切坡建房活动的场地进行安全预评估,推进建设乡村新批宅基地安全评估制度建设。
专群结合、群测群防。按照“预警到乡、预案到村组、责任到人、有效避险”的要求,科学运用监测预警等多种手段,建立完善专业监测与群测群防相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充分发挥专业监测机构作用,紧紧依靠广大基层群众,全面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谁引发、谁治理。对工程建设引发的地质灾害隐患,要明确防灾责任单位,落实防范治理责任。对经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认为可能引发地质灾害或者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应配套建设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勘查、设计、施工和验收应当与建设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同时进行。
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全面推进。在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同时,统筹各方面资源,协调推进易地搬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水土保持、山洪灾害治理、中小河流治理和危险水库除险加固、尾矿库治理、易灾地区生态环境治理等工作,合理安排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切实提高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水平。
第三节 目标任务
一、目标
到2025年,全面建成镇平县地质灾害排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和应急体系。严格执行、落实地质灾害年度巡查、排查、核查制度,全面掌握地质灾害隐患的基本信息及变动情况,实施全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落实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专群结合监测预警措施,完成《河南省镇平县1: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普查)评价》工作,完成7个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搬迁及工程治理工作,使地质灾害得到及时监控和有效处置,使因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明显减少。
二、任务
(一)严格执行、落实地质灾害年度排查、巡查、核查制度,全面掌握地质灾害隐患的基本信息及变动情况。
(二)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提高监测预警水平。完善群测群防制度和措施,加强监测人员培训,增强责任心和提高业务能力。完成32处崩塌、滑坡及泥石流等灾害重要隐患点的群测群防工作;进一步提高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水平。深入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科普宣传,显著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防灾意识、防灾水平和自救互救能力。
(三)采取工程治理、避让等措施,加快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进度。规划期内完成7处重要灾害隐患点的搬迁及综合治理。
(四)增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能力,提高地质灾害应急工作水平。县应急救援总指挥部统一协调组织各乡镇(街道)、县直相关部门负责抢险救灾,各乡镇(街道)要成立地质灾害防治机构,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应急能力建设;加强地质灾害专业调查和应急工作队伍建设,做好地质灾害应急物资储备和应急救援工作;加强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和培训;大力支持和推进乡镇、村地质灾害监测、巡查、预警、转移等基层应急能力建设。
第三章 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防治区
第一节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
镇平县地质灾害类型、分布密度、发生频率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及其组合关系、气象水文、地下水活动、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控制。全县可分成高易发区、低易发区、不易发区三级。(详见附件2)
一、北部中山、丘陵地质灾害高易发区
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主要位于赵河、严陵河、姚片河沿岸,行政区跨越全县5个乡镇及街道办事处,总面积459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的30.9%。区内共发育地质灾害点32处,其中高丘镇分布12个,石佛寺镇分布6个,二龙乡分布7个,老庄镇分布3个,玉都街道办事处分布4个,地质灾害分布密度14.3处/100平方千米,威胁资产31950万元。
二、中部山前丘陵地质灾害低易发区
地质灾害低易发区位于中部山前丘陵地带,面积388.6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26.2%。此区域存在地质灾害孕育条件,有切坡建房、修路等工程,存在地质灾害隐患,地质灾害弱发育。
三、中南部丘陵——平原地质灾害不易发区
镇平县地质灾害不易发区面积637.4平方千米,占县域面积的42.9%。这些地区多为平原区或少量人类工程区,地质灾害不发育。
第二节 地质灾害防治分区
根据镇平县地质环境条件、人口及工程设施分布、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现状、危险性及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结果等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分区,划分为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详见附件3)
一、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
为北部中山、低山、丘陵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位于县境中北部,行政区划跨越高丘镇、二龙乡、老庄镇、石佛寺镇、玉都街道办事处,面积459平方千米。地质灾害发育类型为崩塌、滑坡、泥石流,32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威胁的主要对象为村庄、居民、学校、耕地、道路等,威胁人口3638人。结合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及威胁对象,共划分以下重点防治区段:
1.高丘滑坡、崩塌、泥石流重点防治亚区
高丘镇分布12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主要威胁对象为村庄、居民、学校、耕地、道路等,威胁人口2058人。
2.二龙——石佛寺滑坡、崩塌、泥石流重点防治亚区
二龙乡分布7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主要威胁对象为村庄、居民、学校、耕地、道路等,威胁人口1254人。
石佛寺镇分布6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主要威胁对象为村庄、居民、学校、耕地、道路等,威胁人口187人。
3.老庄——玉都滑坡、崩塌、泥石流重点防治亚区
老庄镇分布3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主要威胁对象为村庄、居民、学校、耕地、道路等,威胁人口48人。
玉都街道办事处分布4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主要威胁对象为村庄、居民、学校、耕地、道路等,威胁人口99人。
二、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区
为中部山前丘陵——平原次重点防治区,位于县域中部,严陵河、赵河、潦河中下游及其支流。行政区跨越卢医镇、王岗乡、曲屯镇、枣园镇、晁陂镇、石佛寺镇、玉都街道办事处、涅阳街道办、雪枫街道办事处、老庄镇、柳泉铺镇、遮山镇部分地区。面积388.6平方千米,有形成地质灾害的孕育条件,有发生潜在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可能,威胁对象主要为村庄、居民、学校、耕地、道路等。
三、地质灾害一般防治区
为南部平原一般防治区,位于镇平中部及南部平原区,总面积637.4平方千米,地形平坦,海拔一般130-200米,地质环境条件较好,大型人类工程活动较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不发育。
第四章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部署
依据规划指导思想和目标,结合镇平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主要以地质灾害调查、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增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能力、实施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防治工程等为轴线部署防治工作。
第一节 加强地质灾害调查
完成《河南省镇平县1: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普查)评价》,落实地质灾害汛前排查、汛期巡查、汛后核查制度,始终做到地质灾害隐患心中有数,监测监控不留死角。严格执行突发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应急处置和上报程序,及时掌握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现状并预测发展变化趋势,为实施地质灾害点动态管理、制定防灾预案、落实防治措施提供基础依据。
第二节 加强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一、群测群防体系建设
逐步完善“全面覆盖、重点防范,专业技术指导与群测群防监测预警相结合,宏观巡查与简易监测报警仪器相结合及监测预警与科普宣传相结合”的群测群防建设体系,进一步改善群防员的工作条件、逐步规范操作程序,形成工作规范和流程。每年汛期前组织应急避险演练,实施部门联动,形成各级政府统一领导的防灾减灾工作机制。
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各村成立以村主任为负责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组,设置监测预警小组,落实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人员,并报送县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备案。各乡镇(街道)、村要对发现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群测群防,安排落实专人对地质灾害临灾前兆和动态进行宏观巡查和监测预警,实现对地质灾害的“自我识别、自我监测、自我预警、自我防范、自我应急、自我救治”,并及时按规定程序上报。
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和避险技能宣传教育,印制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手册,发放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光碟和地质灾害防治明白卡,制作地质灾害防治宣传牌和警示牌。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开展防灾避灾技能演练,采用多种方式广泛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促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识灾、防灾、避灾能力和水平。
二、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
切实加强地质灾害易发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域内的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提高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水平;逐步建设监控系统显示终端,逐步建成覆盖全县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预警网络;切实做好汛期应急值守和信息报告,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报送地质灾害险情、灾情信息。
第三节 增强地质灾害应急能力
一、应急体系建设
以重大突发地质灾害应急管理需求为导向,以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为核心,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成立以县领导为组长,自然资源局、应急管理局及相关单位和乡镇(街道)参加的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响应决策指挥机构,成立专业队伍参与的技术支撑机构、信息网络系统平台系统,为高效、有序地做好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响应和处置工作提供技术支撑服务,提高镇平县地质灾害应急处置的水平。
二、应急能力建设
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应急指导中心专业队伍建设,形成职能、机构和人员等方面分工明确、协调有序、满足需求的技术工作机构。加强信息网络系统平台建设,满足基础信息快速获取、决策指挥、远程传输会商和上下互通及左右互联的要求。加强应急装备和物资储备,提高现场应急排查、监测、快速评估和安全保障能力。
第四节 实施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防治工程
根据地质灾害险情、潜在威胁对象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按照区分轻重缓急的原则,规划期拟对7处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搬迁避让和工程治理。
一、搬迁避让工程
石佛寺镇仝家岭村石屋沟10组上沟崩塌搬迁避让工程(B-1),受小型潜在崩塌威胁,规划危险区内居民整体搬迁,涉及村民4户16人,总投资48万元。
二、治理工程
规划期内计划完成以下6个治理项目:
1.老庄镇马家场涵洞崩塌治理工程(Z-1),由于涵洞处在不稳定断层,拟将涵洞开挖,道路两侧进行分台阶放坡,坡顶修建截排水渠,总投资630万元。
2.高丘镇黑虎庙村3组后安坡滑坡治理工程(Z-2),拟采取坡面清理、削坡减载、修截排水渠等工程措施,总投资102万元。
3.高丘镇四山村1组崩塌治理工程(Z-3),拟采取清除危岩、修筑挡墙、修截排水渠、护坡等工程措施,总投资110万元。
4.二龙乡行政办公区及中小学滑坡治理工程(Z-4), 拟采取修截排水渠、修筑挡墙等工程措施,总投资55万元。
5.高丘镇严陵河堂子湾泥石流治理工程(Z-5) ,拟采取清理河道、护堤工程、拦水坝等工程措施,总投资1397.49万元。
6.镇平县石佛寺镇坡根村寺门组滑坡治理工程(Z-6),拟采取削坡、修截排水渠等工程措施,总投资68万元。
第五章 地质灾害防治经费估算
一、防治经费估算
镇平县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期间,镇平县地质灾害防治经费总计2633.64万元,其中列入县财政预算1114万元,列入省财政预算1519.64万元。包括地质灾害技术服务费75万元,地质灾害调查费用122.15万元,规划期内搬迁避让工程费用48万元,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费用2362.49万元,知识培训费用5万元,群测群防费用16万元,应急演练费用5万元。(详见附件4)
表5-1 防治工作经费估算表
工程类别 | 经费安排(万元) | 小计(万元) | |
地质灾害技术服务费 | 75 | 县财政 | 75 |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 | 122.15 | 省财政 | 122.15 |
地质灾害搬迁避让工程 | 48 | 县财政 | 48 |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 1397.49 | 省财政 | 2362.49 |
965 | 县财政 | ||
知识培训 | 5 | 县财政 | 5 |
群测群防系统建设 | 16 | 县财政 | 16 |
应急演练 | 5 | 县财政 | 5 |
合计 | 2633.64 |
二、资金筹措
建立政府、社会和责任者共同参与的地质灾害防治机制,县、乡等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把地质灾害的搬迁避让和工程治理与乡村振兴、土地整治、生态移民、新型农村建设等相关工作紧密结合和融合起来。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坚持共享发展理念,积极探索地质灾害防治新模式。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和防治经费要纳入全县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列入当年政府财政预算,并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确保专款专用。因自然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确需治理的,由镇平县人民政府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地质灾害分级治理的规定组织治理,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协助做好治理工作。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人组织治理并承担治理所需经费;造成他人损失的,责任人应当依法予以赔偿。要充分整合社会资源,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将地质灾害防治同水利建设、公路建设、城镇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有机结合,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的社会化程度。政府投入带动民间资本,在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支持的同时,鼓励企业、社会和个人捐助、政府政策性融资、土地出让金、采矿权出让及矿产资源补偿费等多渠道筹集资金。
(1)河南省镇平县1: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普查)评价费用申请省财政资金;突发性应急灾害的应急调查,事后按照灾情等级向省、市政府申请资金。
(2)地质灾害专业精细化监测点建设向市级财政申请资金;地质灾害汛期气象预警预报系统建设由县级财政出资,群测群防和群专结合监测费用由县财政出资。
(3)因自然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搬迁避让、治理经费主要由政府投入。其中,特大型、大型地质灾害治理费用分别申请中央财政、省级财政补助;中型地质灾害治理费用主要由市级财政承担;小型地质灾害治理费用主要由县财政承担。
(4)因采矿、景区建设、道路修建等生产建设工程导致地质灾害,由相关责任方负责出资整治,工程整治过程都要在政府监督之下,要有勘查设计,竣工验收。
第六章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保障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公益性事业。要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管理体制,健全防治体系,拓宽投资渠道,加强科技创新,强化公众参与,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确保《规划》的实施。
一、政府主导,落实责任
镇平县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为县政府主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机构,依据《规划》,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落实,并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及时编制(或修编)并督促落实镇平县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开展防灾知识宣传教育,增强广大群众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组织、督促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建立健全按灾害级别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各级人民政府为主的管理体制。由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应急管理部门协调监督,建设、交通、水利、教育、文化旅游、乡镇政府分工合作,各级乡镇(街道)、村民组织、工程建设主管单位具体落实。
自然因素引发的或村民建房引发的,由村民(社区)组织负责日常监测、监控,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治理(搬迁)方案。工程建设人为因素引发的或威胁工程建设的自然地质灾害,由工程建设管理单位具体负责日常监测监控和治理。
二、完善制度,依法防灾
1.加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实施与管理
《规划》经镇平县人民政府批准并颁布实施后,作为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行动纲领,具有法定约束效力。各级政府及部门制定的相关配套政策、制度,不得与《规划》相抵触。《规划》规划期为2021至2025年,2025年需及时开展规划修编工作。
2.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制度建设
依据有关法规,制定完善适合镇平县县情、便于执法操作的配套规章制度,规范人类工程活动和政府行政行为,形成比较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制度体系。
3.建立目标责任制,推进减灾体系建设
各级政府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建立和完善逐级负责制。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其他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做好有关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4.有效杜绝新发地质灾害隐患
贯彻落实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实施农村建房新批宅基地在批准前进行场地安全评估制度(包括防洪、防风、防雷、防地震等自然灾害)。
5.加强地质灾害防治人才队伍建设
稳定管理队伍,培养专业人才,关心、支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人员的工作和进步。引进相对稳定的专业技术队伍,建立专业化的高效应急救援队伍。
6.值班值守制度
进一步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值班制度,建立健全工作档案。进行汛期24小时值班值守,时刻关注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情况,做好地灾隐患点的监测工作。
三、拓宽渠道,保障资金
政府逐步加大对地质灾害防治基础性、公益性工作的投入,保证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在年度财政收入中的比例。切实加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应急保障和防治工程资金投入,加大对群测群防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
严格资金管理,确保地质灾害防治资金专款专用。
四、广泛宣传,加强教育
1.深入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科普宣传教育
县政府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地质灾害科普知识宣传教育活动的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防灾基本知识,切实提高广大群众防灾避险意识,增强全社会抵御地质灾害的能力。
2.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格局
政府各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级自然资源部门要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监督。
广泛发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紧紧依靠各级军事机关、驻军、武警部队、民兵预备役、应急救援队伍等抢险救援骨干力量,切实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在动员群众、宣传教育等方面的作用,鼓励公民、企事业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关心、支持地质灾害防治事业。
附件:1.镇平县地质灾害点及隐患点一览表
2.地质灾害易发分区说明表
3.镇平县地质灾害防治分区说明表
4.镇平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费用估算表
附件1
镇平县地质灾害点及隐患点一览表
编号 | 地理位置 | 坐标 | 灾害 类型 | 规模 | 险情 等级 | 重要 程度 | 威胁 人数 | 威胁资产 (万元) | 备注 |
ZP1 | 高丘镇黑虎庙村3组后安坡 | 112°06′09″,33°16′17″ | 滑坡 | 小型 | 小型 | 一般 | 34 | 340 |
|
ZP2 | 高丘镇四山村郭家 | 112°07′04″,33°15′10″ | 滑坡 | 小型 | 小型 | 一般 | 10 | 100 |
|
ZP3 | 高丘镇四山村1组 | 112°06′18″,33°14′05″ | 崩塌 | 小型 | 中型 | 较重要 | 60 | 600 |
|
ZP4 | 高丘镇严陵河堂子湾泥石流 | 112°05′37″,33°10′58″ | 泥石流 | 大型 | 特大型 | 较重要 | 1750 | 17500 |
|
ZP5 | 高丘镇青山村韭菜山丁场 | 112°04′06″,33°13′48″ | 滑坡 | 小型 | 小型 | 一般 | 15 | 150 |
|
ZP6 | 高丘镇青山前村青山后组 | 112°04′08″,33°13′24″ | 崩塌 | 小型 | 小型 | 一般 | 20 | 200 |
|
ZP7 | 高丘镇四山村大沟东 | 112°07′05″,33°15′16″ | 滑坡 | 小型 | 小型 | 一般 | 0 | 20 |
|
ZP8 | 高丘镇姚片河村小学 | 112°07′31″,33°13′17″ | 崩塌 | 小型 | 小型 | 一般 | 3 | 30 | 小学 |
ZP9 | 高丘镇姚片河村牛家庄2组 | 112°07′28″,33°13′09″ | 崩塌 | 小型 | 小型 | 一般 | 11 | 110 |
|
ZP10 | 高丘镇姚片河村刘家1组道路 | 112°07′24″,33°12′36″ | 滑坡 | 小型 | 小型 | 一般 | 5 | 50 | 50米村路 |
ZP11 | 乔沟村杨河组泥石流 | 112°06′34″,33°10′39″ | 泥石流 | 中型 | 中型 | 一般 | 140 | 1400 |
|
ZP12 | 高丘镇韩营村白龙庙沟东侧 | 112°08′33″,33°10′08″ | 崩塌 | 小型 | 小型 | 一般 | 8 | 80 |
|
ZP13 | 二龙乡老坟沟村小学 | 112°11′01″,33°12′28″ | 滑坡 | 小型 | 小型 | 一般 | 12 | 120 | 小学 |
ZP14 | 二龙乡行政办公区及中小学 | 112°11′03″,33°13′04″ | 滑坡 | 小型 | 中型 | 较重要 | 400 | 4000 |
|
ZP15 | 二龙乡二龙村赵河 | 112°11′18″,33°13′14″ | 泥石流 | 大型 | 大型 | 较重要 | 800 | 3500 |
|
ZP16 | 二龙乡黄竹笆寺村铁罗沟组 | 112°13′21″,33°12′07″ | 滑坡 | 小型 | 小型 | 一般 | 30 | 300 |
|
ZP17 | 二龙乡枣子营村张庄组 | 112°09′01″,33°15′19″ | 滑坡 | 小型 | 小型 | 一般 | 4 | 40 |
|
ZP18 | 二龙乡四棵村小学配电室 | 112°11′10″,33°15′57″ | 崩塌 | 小型 | 小型 | 一般 | 0 | 50 | 配电室 |
ZP19 | 二龙乡二龙村陈口湾 | 112°10′36″,33°13′19″ | 滑坡 | 小型 | 小型 | 一般 | 2 | 20 |
|
ZP20 | 老庄镇赶仗河村小东河 | 112°17′08″,33°12′06″ | 崩塌 | 小型 | 小型 | 一般 | 33 | 330 |
|
ZP21 | 老庄镇赶仗河村大栗树北小东河 | 112°17′14″,33°12′07″ | 滑坡 | 小型 | 小型 | 一般 | 15 | 150 |
|
ZP22 | 老庄镇马家村涵洞 | 112°16′17″,33°12′55″ | 崩塌 | 小型 | 小型 | 一般 | 0 | 20 | 30米村路 |
ZP23 | 石佛寺镇仝家岭村桂沟组 | 112°10′11″,33°07′31″ | 崩塌 | 小型 | 小型 | 一般 | 3 | 10 |
|
ZP24 | 石佛寺镇仝家岭村石屋沟10组下沟屋后 | 112°10′19″,33°08′44″ | 滑坡 | 小型 | 中型 | 一般 | 52 | 520 |
|
ZP25 | 石佛寺镇仝家岭村石屋沟10组上沟 | 112°10′39″,33°08′40″ | 崩塌 | 小型 | 小型 | 一般 | 43 | 430 |
|
ZP26 | 石佛寺镇坡根村寺门组 | 112°11′12″,33°07′54″ | 滑坡 | 小型 | 小型 | 一般 | 20 | 200 |
|
ZP27 | 盘坡村张家庄组安坡自然庄 | 112°12′52″,33°08′08″ | 崩塌 | 小型 | 中型 | 一般 | 60 | 600 |
|
ZP28 | 石佛寺镇平顶山村苇子沟 | 112°07′48″,33°07′48″ | 滑坡 | 小型 | 小型 | 一般 | 9 | 90 |
|
ZP29 | 玉都街道周家村13组秦家 | 112°16′10″,33°7′3″ | 滑坡 | 小型 | 小型 | 一般 | 12 | 120 |
|
ZP30 | 玉都街道办周家村12组红庙沟 | 112°16′12″,33°06′43″ | 泥石流 | 小型 | 中型 | 一般 | 80 | 800 |
|
ZP31 | 玉都街道周家村张家 | 112°16′17″,33°06′21″ | 滑坡 | 小型 | 小型 | 一般 | 3 | 30 |
|
ZP32 | 玉都街道办蛮子沟 | 112°16′10″,33°06′59″ | 滑坡 | 小型 | 小型 | 一般 | 4 | 40 |
|
附件2
地质灾害易发分区说明表
区域 代号 | 区域 名称 | 面积 (平方千米) | 自然及地质环境条件 | 地质灾害分布特征 |
I | 北部中-低山、丘陵地质灾害高易发区 | 459 | 位于高丘水库、赵湾水库上游沿线,行政区划跨越高丘镇、二龙乡、老庄镇、石佛寺镇北部、玉都街道办北部、柳泉铺镇北部。属于各支流从中山到低山跨越区,流入唐、白河,海拔高程400-1665m,河谷狭窄,两岸斜坡陡峭,地形坡度一般30-60°。年均降雨量800-1000mm。出露基岩地层为华力西、燕山期花岗岩、元古界,岩体风化严重、较破碎。构造上位于朱阳关-双槐树断裂带及其影响带。区内包括跨越的乡镇所在地、国道G207线、二龙乡公路、高丘-四山公路等乡村公路。此地区人类工程活动剧烈,尤其是矿业开发较强烈。 | 镇平县分布地质灾害隐患点32处,其中滑坡17处、崩塌11处、泥石流4处。其中高丘镇分布12个,石佛寺镇分布6个,二龙乡分布7个,老庄镇分布3个,玉都街道办事处分布4个。 |
II | 中部山前丘陵低易发区 | 388.6 | 位于县域中部,严陵河、赵河、潦河中下游及其支流。行政区跨越卢医镇、王岗乡、曲屯镇、晁陂镇、石佛寺镇、玉都街道办、老庄、柳泉铺镇、遮山镇部分地区。主要出露秦岭岩群雁岭沟岩组石墨大理岩、大理岩、含石英条带或团块碳质大理岩,岩体风化、断裂构造发育,主要断裂有石庙沟压性断裂、柳泉铺-高沟压性断裂等,区内人类工程活动主要为采矿(水泥灰岩)、建房、修路等,工程活动程度中等。 |
|
III | 中南部丘陵-平原地质灾害不易发区 | 637.4 | 位于位于县域中南部,严陵河、赵河、潦河、淇河下县域游区,工程活动主要为露天采矿、乡村道路及居民建筑、耕地等。 |
|
附件3
镇平县地质灾害防治分区说明表
防治区 | 分区说明 | |
Ⅰ重点防治区 | 北部中-低山、丘陵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 | 位于高丘水库、赵湾水库上游沿线,行政区划跨越高丘镇、二龙乡、老庄镇、石佛寺镇、玉都街道办。属于各支流从中山到低山跨越区,虽然人口密度较低,但是特大泥石流灾害均发育在此区域,重要交通干线沿河建设,地质灾害严重威胁当地居民安全。 |
Ⅰ-1重点防治亚区 | 高丘滑坡、崩塌、泥石流重点防治亚区 | 高丘镇分布12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主要威胁对象为村庄、居民、学校、耕地、道路等,威胁人口2058人。 |
Ⅰ-2重点防治亚区 | 二龙-石佛寺滑坡、崩塌、泥石流重点防治亚区 | 二龙乡分布7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主要威胁对象为村庄、居民、学校、耕地、道路等,威胁人口1254人。 石佛寺镇分布6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主要威胁对象为村庄、居民、学校、耕地、道路等,威胁人口187人。 |
Ⅰ-3重点防治亚区 | 老庄—玉都滑坡、崩塌、泥石流重点防治亚区 | 老庄镇分布3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主要威胁对象为村庄、居民、学校、耕地、道路等,威胁人口48人。 玉都街道办事处分布4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主要威胁对象为村庄、居民、学校、耕地、道路等,威胁人口99人。 |
Ⅱ次重点防治区 | 中部山前丘陵、平原次重点防治区 | 位于县域北中部,严陵河、赵河、潦河中下游及其支流。行政区跨越卢医、王岗、晁陂、曲屯、石佛寺镇、玉都街道办、涅阳街道办、雪枫街道办、老庄东南部、柳泉铺镇、遮山部分地区。该区处于较平缓的丘陵地带,人口聚集区,主要为人工切坡形成的潜在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对宁西铁路、柳卢公路沿线边坡影响较大,对单层建筑影响较大,对当地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一定威胁。 |
Ⅲ一般防治区 | 南部平原区 | 位于镇平县域南部,平原区,地质灾害不发育。 |
附件4
镇平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费用估算表
序号 | 规划开展 项目 | 分项经费 | 经费来源 | 项目说明 | ||||
单位 | 数量 | 单价 (万元) | 经费 (万元) | 县财政 (万元) | 申请专项资金(万元) | |||
1 | 技术服务费 | 年次 | 5 | 15 | 75 | 75 |
|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单位技术服务费用 |
2 | 地质灾害 调查 | km2 | 459 |
| 122.15 |
| 122.15 | 河南省镇平县1: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普查)评价,资金来源为省财政 |
3 | 搬迁避让 工程 | 项 | 1 |
| 48 | 48 |
| 石佛寺镇仝家岭村石屋沟10组上沟崩塌搬迁避让工程,受小型潜在崩塌威胁,规划危险区内居民整体搬迁,涉及村民4户16人,总投资48万元。 |
4 | 治理工程 | 项 | 6 |
| 2362.49 | 965 | 1397.49 | 老庄镇马家场涵洞崩塌治理工程,由于涵洞处在不稳定断层,拟将涵洞开挖,道路两侧进行分台阶放坡,坡顶修建截排水渠,总投资630万元。 |
高丘镇黑虎庙村3组后安坡滑坡治理工程,拟采取坡面清理、削坡减载、修截排水渠等工程措施,总投资102万元。 | ||||||||
高丘镇四山村1组崩塌治理工程,拟采取清除危岩、修筑挡墙、修截排水渠、护坡等工程措施,总投资110万元。 | ||||||||
二龙乡行政办公区及中小学滑坡治理工程,拟采取修截排水渠、修筑挡墙等工程措施,总投资55万元。 | ||||||||
高丘镇严陵河堂子湾泥石流治理工程,拟采取清理河道、护堤工程、拦水坝等工程措施,总投资1397.49万元,资金来源为省财政。 | ||||||||
镇平县石佛寺镇坡根村寺门组滑坡治理工程,拟采取削坡、修截排水渠等工程措施,总投资68万元。 | ||||||||
5 | 知识培训 | 次 | 5 | 1 | 5 | 5 |
|
|
6 | 群测群防系统建设 | 点次 | 160 | 0.1 | 16 | 16 |
|
|
7 | 应急演练 | 次 | 5 | 1 | 5 | 5 |
|
|
合计 |
|
|
| 2633.64 | 1114 | 1519.64 |
|
主办:镇平县自然资源局 督办:县政府办五科
抄送:县委,县人大,县政协,县法院,县检察院。
镇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4月27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