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策 > 镇政文件 > 2017

镇平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镇平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来源: 时间:2017-09-05
分享: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政府有关部门:
  《镇平县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于2016年7月完成编制,经省、市级有关专家评审通过,现予公布实施,并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规划》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指导全县开展地质灾害预防、治理的宏观性、政策性、指导性文件,各乡镇(街道)、各部门必须认真贯彻落实,按照“各级政府对辖区内地质灾害防治负责”和“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严格履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职责,充分认识其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要把地质灾害防治作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行动,努力减轻和避让地质灾害可能给广大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各乡镇(街道)、各部门要以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社会稳定为目标,把地质灾害防治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正确处理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以《规划》为指导,结合实际,制定本区域地质灾害防治计划,并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认真组织实施,力争早日形成地质灾害防治的科学体系,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三、各乡镇(街道)、各部门要认真落实地质灾害防治的主要任务,编制年度地质灾害仿治方案、应急预案,积极开展汛期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和治理工作,按照“以人为本”和“易避则避,易治则治”的原则,启动地质灾害或搬迁避让治理工程。对《规划》的实施要责任到人,定期督促检查,确保完成地质灾害防治任务。
  四、各乡镇(街道)和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严格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河南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的规定,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加大地质灾害防治资金的投入,把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进-步完善和充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机构,不断更新“群测群防”网络和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救援体系。要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的科普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防灾意识,提高全县的抗灾避险能力。
  2017年3月10日
  镇平县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
  镇平县地质环境条件复杂,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处于我省豫西南地区,地质灾害频发,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目前,镇平县共发育地质灾害隐患点84处,主要为滑坡、崩塌、泥石流。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积极主动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地质灾害危害,保障公共财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河南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南阳市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镇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镇平县人民政府决定修编《镇平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9-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
  本《规划》适用于镇平县全境,是今后镇平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宏观性、指导性文件。本《规划》中“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突发性地质灾害(不包括由矿山开发引起的地质灾害)。
  《规划》的基准年为2015年,以2016至2020年为规划期。
  第一章 地质灾害现状和发展趋势预测
  第一节 自然地理
  一、自然地理
  镇平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阳市西北侧,东依南阳市卧龙区,南连邓州市,西与内乡县相接,北同南召县毗邻,地理坐标位置介于东经111°58′~112°25′,北纬32°51′~33°21′之间,县境东西宽42公里,南北长53.8公里,面积约1500平方公里,辖区4个乡,15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409个行政村,总人口约95.4万人。
  二、气象
  镇平县属北亚热带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县境内年平均气温15℃,极端最高气温42.6℃,极端最低气温-14.7℃;年平均降水量为696.8mm,年最大降水量1165.7mm,最小降水量437.1mm,降水量主要集中于6、7、8、9四个月,约占全年降水总量的62.4%,且空间变化较大,年蒸发量为1912.9mm,全年无霜期236天。
  三、水文
  全县属汉水流域,主要河流有赵河、严陵河、潦河、淇河等。区内大型水库有赵湾水库,中型水库有陡坡水库。
  第二节 地质环境背景
  一、地形地貌
  镇平县地处豫西南山区,处于秦岭 <http://baike.baidu.com/view/32665.htm>山系东南余脉的延伸地段,属伏牛山 <http://baike.baidu.com/view/64968.htm>东南部低山丘陵区。地势北高南低,山地、丘陵、平原三地貌呈阶梯型,自北向南分布,最低在黑龙集乡海拔128m,最高处为五垛山 <http://baike.baidu.com/view/738590.htm>主峰海拔1665m,相对高差1537m。
  二、地层岩性与岩浆岩
  镇平县位于华北地层区与扬子地层区交界处,区内出露地层由老及新依次为:古元古界秦岭岩群石槽沟组,古元古界秦岭岩群雁岭沟组,新近系凤凰镇组,下更新统冲积层,中更新统冲积-洪积层及上更新统冲积-洪积层等。
  古元古界秦岭岩群石槽沟组和雁岭沟组岩性主要有石榴白云石英片岩、斜长角闪片岩、大理岩等。
  新生界新近系凤凰镇组岩性主要为砾岩夹泥岩、粘土岩、泥灰岩与钙质泥岩互层。
  第四系主要由粉质粘土、粉土、砂土和砂砾石等组成。
  区内岩浆活动较强烈,侵入岩性以酸性岩类为主,主体集中于华力西中晚期、加里东期与燕山期。
  三、地质构造与地震
  镇平县地处华北陆台鄂尔多斯地台中南部,镇平县在河南省构造体系中,位于伏牛~大别弧形构造带东部。区内构造以断裂构造为主,褶皱构造不发育。县境属于秦岭褶皱系的东延部分。断裂构造较为发育,规模大小不一。断裂构造大致分为北西及北东向,且以北西向断裂为主。主要断裂构造有:朱阳关~夏馆~双槐树断裂带,西官庄~镇平~松扒断裂带;此外,区内发育一系列小型断裂,主要有:任家庄~柳泉铺断裂,柳泉铺~高沟压性断裂,石庙沟压性断裂,南场压性断裂,皂爷庙~柳泉铺压性断裂。
  县境内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相当于地震基本烈度Ⅵ度。镇平县位于华北、西南强地震带与中南弱地震带之间,受区域性较大控震构造与较小发震构造的影响,形成了震级小、震源浅、烈度大、地震活动弱等特点。
  第三节 地质灾害现状
  一、地质灾害现状
  全县地质灾害发育类型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三种。已发生各类地质灾害14处,其中崩塌3处,滑坡8处,泥石流2处;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点84处,包括崩塌隐患点30处,滑坡隐患点47处、泥石流隐患点7处。主要分布于北部低山丘陵、中山区一带。
  (一)崩塌
  崩塌是镇平县丘陵区和山区常见的一种地质灾害,目前已发生崩塌3处,崩塌隐患点30处,规模均为小型。按物质构成可分为岩质崩塌和土质崩塌两类,主要分布北部山区和丘陵区,即高丘镇、二龙乡、石佛寺镇、老庄镇一带。其形成机理在于岩(土)体因断裂和节理发育而形成裂缝,在风化作用下不断扩张与岩体分离,受降雨、重力、地震、爆破等影响产生坠落。影响因素有自然和人为两种原因,人为因素主要为修路、采矿和建房等活动形成人为临空面;自然因素在于岩体节理、裂隙发育,经自然风化、重力卸荷的长期作用,在降雨或地震的触发下突然坍落。区内崩塌多于交通沿线或紧邻人口聚居区,虽然规模较小,但突发性强,破坏性较大,易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滑坡
  全县目前已发生滑坡8处,滑坡隐患点47处,其中土质滑坡45处,岩质滑坡2处。均为小型。主要分布于高丘镇、二龙乡、老庄镇。如高丘镇黑虎庙村安坡滑坡,地处低山丘陵地貌区,坡脚处海拔375m,该滑坡主要由住户建房切坡诱发所致。经计算,该滑坡体积约3000m3,属小型土质滑坡,坡体上部为荒地。该滑坡平面形态呈圈椅状,剖面形态呈直线形,该滑坡体由粉质粘土,粘土组成,土体松散,孔隙、垂直节理、裂隙发育。诱发因素为坡体人为切坡及降雨。
  (三)泥石流
  全县已发现泥石流地质灾害2处,隐患点7处,其中隐患点小型4处,中型1处,大型1处,特大型1处。主要分布在二龙乡、高丘镇、老庄镇、柳泉铺镇。泥石流具有突发性强、破坏性大之特点,常造成较大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危害程度一般为重大级。如位于二龙乡二龙村赵河泥石流,上游三面环山,一面出口,河谷上游呈“V”字型,汇水面积较大,两侧山坡坡度30-45度。构造、风化破碎,崩塌、滑坡等形成的松散堆积物,及采矿、修路等形成的人工弃体,在重力和降雨作用,经坡面、沟底再搬运,堆积于沟底,尤其在采矿活动强烈的地方,采矿废碴一般沿沟堆放。
  二、灾情
  截止2015年,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县已发生的灾害点有14处,包括:崩塌3处,滑坡8处,泥石流2处,占已发生地质灾害总数的14.29%。目前,因各类地质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6122万元,其中:因滑坡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6万元;因崩塌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万元;因泥石流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100万元。
  三、险情
  镇平县地质灾害威胁人数总计496户,4168人,房屋2480间,公路1510米,潜在经济损失18277万元。
  第四节 取得的成效、存在问题及面临的形势
  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的成效
  镇平县地质灾害具有灾害种类较多、分布范围广、发生频率高、危害严重、隐患大等特点,属于全省地质灾害易发区。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相关部门通力合作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已取得较大进展,尤其是国土资源部组织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以来,镇平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了较大提升。2014年率先成为河南省15个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之一,镇平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上升到新的阶段。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机制逐步完善。镇平县国土资源局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河南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和《南阳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9-2015年)》等文件精神,结合全县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制定并实施了《镇平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9-2015年》、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认真落实地质灾害预报制度、汛期值班制度、巡查制度和灾害信息速报制度以及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等,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步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开展了县区地质灾害调查工作。2013年,完成了本县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基本查明了县域内地质灾害的类型、规模、形成条件、威胁程度,初步掌握了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在调查基础上,所辖乡镇均建立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设立了群测群防监测点。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能力有显著提高。县国土资源局同县气象局开展了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地质灾害易发的乡镇国土资源所加强了汛期地质灾害排查、巡查、督查和应急调查工作。
  基层防治工作逐步加强。以群测群防体系建设为重点,以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有组织、有规划、有经费、有预案、有制度、有宣传、有预报、有监测、有手段、有警示)建设为抓手,大力加强了基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地质灾害治理和监测工作有明显成效。开展了高丘菊花场希望小学滑坡应急治理、二龙乡三潭小学崩塌应急治理、二龙乡二龙村小学滑坡应急治理,以及正在进行治理中二龙乡二龙村滑坡治理、高丘镇周盘小学滑坡治理、老庄镇寺庄村崩塌治理工程,累计投入资金90多万元。进行地质灾害简易监测600多点次。有效预防了地质灾害的发生,解除了对三所小学校舍及300多名师生生命财产的威胁。
  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存在问题
  目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虽已取得明显成效,局部地区地质环境明显出现好转,但局部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仍有加强趋势,地质环境状况不容乐观,全县地质灾害防治面临形势依然严峻。
  短期内人为活动对地质环境影响仍比较严重。近年来,全县经济呈现出快速增长之势,受生产技术和产业多元化影响,建房、露天采矿及道路切坡等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有加强趋势,人为地质灾害仍有攀升势头,地质环境负面影响短期内难以得到有效控制和扭转。
  防治经费投入不足,投资体系亟待完善。目前,多元化、多渠道的社会投资体系尚不完善,不具备健全的投入保障制度。企业投入的主动性未得到充分发挥,以地质环境为代价的投入理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防治经费投入依然不足。需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转变地质灾害防治投入观念,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地质灾害防治投资体系,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地质灾害防治科技水平较低。目前,尚未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航天遥感技术、计算机地理信息系统、现代物探高分辨率地震技术等建立动态监控体系,监测预警能力不强。
  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面临的形势
  地质灾害具有隐蔽性、突发性、破坏性和难预测性,预报预警和防范难度大,社会影响面广。未来一段时期,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仍面临严峻形势。
  地质灾害呈长期易发态势。全县地处北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降雨集中,地形地貌起伏变化大,地质构造复杂,具有地质灾害易发、多发的地质环境条件。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异常,导致镇平县局部地区突发性强降水等极端气候事件增多,由此引发地质灾害的概率进一步增加。地质灾害的总体形势趋于严重,未来一段时期镇平县仍将处于地质灾害的高发期。
  工程建设引发地质灾害将明显增多。2016-2020年是全县全面推进经济转型、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特别是城镇建设、交通和水利工程建设等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劈山修路、切坡建房、造库蓄水等工程建设可能引发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不容忽视。镇平县矿业经济较发达,未来5年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将持续增长,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活动强度持续加大,采矿活动引发的地面塌陷、地裂缝、泥石流等灾害范围广、危害大。
  地质灾害防治任务繁重。全县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84处,威胁居民4168人及大量矿山企业职工的生命安全,潜在经济损失18277万元。除自然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外,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呈上升趋势。地质灾害隐患点数量多、分布广、危害大,地质灾害防治任务繁重。
  社会经济发展对地质灾害防治提出了更高要求。党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地质灾害防治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内容之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已经纳入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国发〔2011〕20号)对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镇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的“三化”协调发展、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等任务,都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伴随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仍时有发生,地质灾害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人为引发地质灾害(特别是建房、采矿)有增加的趋势,地质灾害防治任务十分艰巨。
  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执行河南省建设“美丽河南”和中原经济区发展战略,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个环节,以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建立健全地质灾害排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为核心,强化全社会地质灾害防范意识,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全面提高镇平县地质灾害防治水平,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地质环境安全保障。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围绕上述指导思想,结合全县实际,防治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
  以人为本。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把当前和未来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害或威胁的人类经济活动聚集地作为规划防治重点,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建立健全按灾害级别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各级人民政府为主的管理体制。全市地质灾害隐患按险情级别、稳定性、危险程度等分为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较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防治责任分别对应各乡镇政府或部门。各乡镇政府(部门、企业)主要负责人对本辖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建立和完善逐级负责制,确保防治责任和措施落到实处,做到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推进建立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科学运用监测预警、搬迁避让和工程治理等多种手段,有效规避地质灾害风险,不断增强全社会地质灾害防范意识和能力,全面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水平。
  专群结合、群测群防。按照“预警到乡、预案到村组、责任到人、有效避险”的要求,科学运用监测预警等多种手段,建立完善专业监测与群测群防相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充分发挥专业监测机构作用,紧紧依靠广大基层群众,全面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谁引发、谁治理。对工程建设引发的地质灾害隐患,要明确防灾责任单位,落实防范治理责任。对经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认为可能引发地质灾害或者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应配套建设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勘查、设计、施工和验收应当与建设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同时进行。
  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全面推进。在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同时,统筹各方面资源,协调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水土保持、山洪灾害治理、中小河流治理和危险水库除险加固、尾矿库治理、易灾地区生态环境治理等工作,合理安排非工程措施和工程措施,切实提高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水平。
  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方法研究,推广应用先进、经济、实用的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实现地质灾害防治规范化、科学化,逐步提高全县地质灾害防治能力与水平。
  第三节 目标任务
  一、目标
  到2020年,全面建成镇平县地质灾害排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和应急体系。严格执行、落实地质灾害年度巡查、排查、核查制度,全面掌握地质灾害隐患的基本信息及变动情况,实施全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落实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专群结合监测预警措施,对主要地质灾害隐患实施工程治理或搬迁避让工作,使地质灾害得到及时监控和有效处置,使因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明显减少。
  二、任务
  (一)严格执行、落实地质灾害年度排查、巡查、核查制度,全面掌握地质灾害隐患的基本信息及变动情况。
  (二)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提高监测预警水平。完善群测群防制度和措施,加强监测人员培训,增强责任心和提高业务能力。完成84处崩塌、滑坡及泥石流等灾害重要隐患点的群测群防工作;进一步提高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水平。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评估试点,减轻人为地质灾害危害。深入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科普宣传,显著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防灾意识、防灾水平和自救互救能力。
  (三)采取勘查、工程治理、避让等措施,加快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进度。规划期内完成8处重要灾害隐患点的综合治理,完成2处灾害隐患点的搬迁避让工作。
  (四)增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能力,提高地质灾害应急工作水平。县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统一协调组织政府部门、工矿企业的抢险救灾队伍,成立地质灾害应急机构,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应急能力建设;加强地质灾害专业调查和应急工作队伍建设,做好地质灾害应急物资储备;加强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和培训;大力支持和推进乡(镇)、村地质灾害监测、巡查、预警、转移等基层应急能力建设。
  第三章 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防治区
  第一节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
  镇平县地质灾害类型、分布密度、发生频率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及其组合关系、气象水文、地下水活动、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控制。全县可分成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三级。(附表一)。
  (1)北部中-低山、丘陵地质灾害高易发区
  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主要位于赵河、严陵河、姚片河沿岸,行政区跨越全县3个乡镇,总面积459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的30.9%(表4.1)。区内共发育地质灾害点80处,地质灾害分布密度17.4处/100平方公里,威胁资产18185万元。
  (2)中部山前丘陵地质灾害中易发区
  地质灾害中易发区位于中部山前丘陵地带,面积388.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6.2%。区内共发育地质灾害点4处,地质灾害分布密度1.02处/100平方公里,威胁资产92万元。
  (3)中南部丘陵-平原地质灾害低易发区
  镇平县地质灾害低易发区面积637.4平方公里,占县域面积的42.9%。这些地区多为平原区或少量人类工程区,地质灾害不发育。
  第二节 地质灾害防治分区
  根据镇平县地质环境条件、人口及工程设施分布、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现状、危险性及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结果等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分区,划分为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附表二)。
  (一)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
  为北部中-低山、丘陵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位于县境中北部,行政区划跨越高丘镇、二龙乡、老庄镇、石佛寺镇、玉都街道办、柳泉铺镇。面积459平方公里,地质灾害发育类型以泥石流、崩塌、滑坡等为主。调查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共80处,威胁对象主要为村庄、居民、学校、耕地、道路等,其中威胁4142人。结合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及威胁对象,共划分以下重点防治区段:
  ①高丘滑坡、崩塌、泥石流重点防治区段
  ②二龙-石佛寺滑坡、崩塌、泥石流重点防治区段
  ③老庄滑坡、崩塌重点防治区段
  (二)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区
  为中部山前丘陵-平原次重点防治区,位于县域中部,严陵河、赵河、潦河中下游及其支流。行政区跨越卢医镇、王岗乡、曲屯镇、枣园镇、晁陂镇、石佛寺镇、玉都街道办、涅阳街道办、雪枫街道办、老庄镇、柳泉铺镇、遮山镇部分地区。面积388.6平方公里,地质灾害发育类型主要为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区内发现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4处,威胁对象主要为村庄、居民、学校、耕地、道路等。
  (三)地质灾害一般防治区
  为南部平原一般防治区,位于镇平中部及南部平原区,总面积637.4平方公里,地形平坦,海拔一般130-200米,地质环境条件较好,大型人类工程活动较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不发育。
  第四章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部署
  依据规划指导思想和目标,结合镇平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展地质灾害调查、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增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能力、实施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防治工程等项目。
  第一节 加强地质灾害调查
  加强地质灾害调查工作,每年在全县范围内实行地质灾害汛前排查、汛期巡查、汛后核查制度,严格执行突发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应急处置和上报程序,及时掌握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现状并预测发展变化趋势,为实施地质灾害点动态管理、制定防灾预案、落实防治措施提供基础依据。
  第二节 加强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一)群测群防体系建设
  群测群防是镇平县的重要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应按照“全面覆盖、重点防范,专业技术指导与群测群防监测预警相结合,宏观巡查与简易监测报警仪器相结合及监测预警与科普宣传相结合”的要求逐步完善。要加强资金保障,改善群防员的工作条件,逐步规范操作程序,以“五到位”为抓手,形成工作规范和流程。每年汛期前组织应急避险演练,实施部门联动,统一开展非工程措施建设,形成各级政府统一领导的防灾减灾工作机制。
  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各村成立以村主任为负责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组,设置监测预警小组,落实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人员,并报送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备案。各乡(镇)、村要对发现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群测群防,布设简易监测报警仪器,安排落实专人对地质灾害临灾前兆和动态进行宏观巡查和监测预警,实现对地质灾害的“自我识别、自我监测、自我预警、自我防范、自我应急、自我救治”,并及时按规定程序上报。
  开展地质灾害防灾知识和避险技能宣传教育,印制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手册,发放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光碟和地质灾害防治明白卡,制作地质灾害防治宣传牌和警示牌。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开展防灾避灾技能演练,采用多种方式广泛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促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识灾、防灾、避灾能力和水平。
  (二)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
  切实加强地质灾害易发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域内的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建设完成镇平县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进一步提高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水平;逐步建设监控系统显示终端,逐步建成覆盖全县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预警网络;切实做好汛期应急值守和信息报告,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报送地质灾害险情、灾情信息。
  第三节 增强地质灾害应急能力
  (一)应急体系建设
  以重大突发地质灾害应急管理需求为导向,以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为核心,坚持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尽快建成和完善适应镇平县管理需求的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响应决策指挥和技术支撑机构、信息网络系统平台、技术装备体系和应用技术系统,为高效、有序地做好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响应工作提供技术支撑服务,提高镇平县地质灾害应急处置的水平。
  (二)应急能力建设
  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应急指导中心专业队伍建设,形成职能、机构和人员等方面分工明确、协调有序、满足需求的技术工作机构。加强信息网络系统平台建设,满足基础信息快速获取、决策指挥、远程传输会商和上下互通及左右互联的要求。加强应急装备和地质灾害应急响应与管理培训演练基地建设,提高现场应急排查、监测、快速评估和生活及安全保障能力。
  第四节 实施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防治工程
  根据地质灾害险情、潜在威胁大小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按照区分轻重缓急的原则,规划期拟对10处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避让搬迁或工程治理。
  (一)搬迁避让工程
  从镇平县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出发,结合地质灾害防灾减灾需要,对以下2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所威胁住户及永久性建筑实施搬迁避让,涉及搬迁避让的户数为20户,人口约86人。
  1.石佛寺镇仝家岭村石屋沟下沟滑坡避让工程(B-1),受小型潜在滑坡威胁,涉及村民10户52人。规划危险区内居民整体搬迁,总投资50万元。
  2.高丘镇黑虎庙村安坡滑坡避让工程(B-2),受小型潜在滑坡威胁,涉及村民10户34人。规划危险区内居民整体搬迁,总投资50万元。
  (二)治理工程
  对危害公共安全、可能造成人员大量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投入治理费用又小于预期损失值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依据轻重缓急,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实施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治理的重点地区是人口密集区、重要城镇村、旅游景区和重要工程项目建设区。治理工程要合理安排非工程措施和工程措施,适当提高人口密集区域的地质灾害设防标准。严格管理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工作,确保治理工程质量和安全。规划期内计划完成以下8个治理项目:
  ①老庄镇寺庄村崩塌治理工程(Z-1),拟采取修筑挡墙、护坡等工程措施,总投资50万元。
  ②高丘镇周盘村小学滑坡治理工程(Z-2),拟采取修筑抗滑桩、排水渠等工程措施,总投资50万元。
  ③二龙乡二龙村滑坡治理工程(Z-3),拟采取修筑挡墙、排水工程等工程措施,总投资50万元。
  ④高丘镇四山中心小学崩塌治理工程(Z-4),拟采取修筑挡墙、排水渠等工程措施,总投资50万元。
  ⑤老庄镇马家场涵洞崩塌(Z-5),拟采取清除危岩、修筑挡墙、护坡工程等工程措施,总投资50万元。
  ⑥高丘镇严陵河堂子湾泥石流治理工程(Z-6),拟采取修筑挡墙、排导工程等工程措施,总投资2000万元。
  ⑦高丘镇韩营村白龙庙沟崩塌治理工程(Z-7),拟采取修筑挡墙、护坡等工程措施,总投资50万元。
  ⑧高丘镇四山村滑坡治理工程(Z-8),拟采取清除危岩、修筑挡墙、护坡等工程措施,总投资50万元。
  第五章 地质灾害防治经费估算
  第一节 投资估算
  根据2016年价格初步估算,规划期防治经费总计2770万元。其中,地质灾害调查经费为50万元,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经费为177万元,地质灾害应急经费为93万元,规划期内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费用为2450万元。
  第二节 资金筹措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五条及第十条规定,划定部门职责如下:地质灾害调查、勘查及风险性生评价与区划、隐患点监测、地质灾害地理信息系统及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系统建设和运行等公益性、基础性防治费用,列入地方政府财政预算;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的防治经费,列入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治理费用,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承担。
  规划期防治经费总计2770万元。其中列入地方政府财政预算的防治经费440万元,列入申请专项资金2335万元。
  1.地质灾害调查总费用为50万元,列入地方政府财政预算。
  2.地质灾害避让搬迁工程费用
  总费用为100万元,其中列入地方政府财政预算的防治经费50万元,列入申请专项资金50万元。
  3.治理工程费用
  总费用为2350万元,其中列入地方政府财政预算的防治经费300万元,列入申请专项治理资金2050万元。
  4.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经费为177万元,其中列入地方政府财政预算的防治经费72万元,列入申请专项治理资金105万元。
  5.地质灾害应急经费为合计93万元,列入地方财政13万元。列入申请专项目资金80万元。
  第六章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保障措施
  为保障本规划的实施,有效防治地质灾害,避免或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提出如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一)政府领导,主管部门负总责,各部门各司其职
  把地质灾害防治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进程,为有效开展社会化防灾、减灾工作,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把地质灾害防治纳入到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来,把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总体部署结合起来,真正把地质灾害防治当做“事关当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一件大事。坚持政府负总责,各部门各司其职,确保目标到位、责任到位、管理到位。要以政府领导为核心,广泛动员与组织社会各层力量参与到地质灾害防治中来。在政府领导下,按照统一规划和标准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全面推进政府领导的社会化防灾减灾工作的开展。
  (二)依法防治地质灾害,全面推动防治工作的规范化和法制化
  防治地质灾害,依法遵规是根本。严格贯彻执行国务院第394号令《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河南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加强管理,确保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顺利实施。按照相关规定设置地质环境管理机构,明确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职责,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尽快建立充实镇平县地质灾害防治的地方配套法规体系及质量管理和技术监督体系。大力开展法制法规建设和质量技术监督管理活动,严格执行防治工程勘查、设计、施工、验收等标准和规定,有效促进防治工作规范化、法制化,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实现依法行政。
  要加大监督管理力度,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实现对地质环境合理开发和地质灾害防治的有效监督与统一管理。对人为破坏地质环境和诱发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经济损失的,要依法追究当事人责任。
  同时,加强执法检查和行政监察,建立依法行政监督管理机制和行政、法律责任追究机制,提高现场执法快速反应能力与执法效果,依法推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大力开展,确保《规划》的贯彻实施。
  (三)建立健全稳定的投入保障体系,强化防治经费管理
  由于地质灾害具有自然、社会双重属性。这就决定了地质灾害防治不仅需要政府的领导和资金投入,而且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地质灾害防治资金投入必须走多元化、多渠道的路子。
  政府投入通过财政预算拨付,主要用于自然作用形成的地质灾害的防治、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重大地质灾害的勘查与前期治理论证、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急调查和重要灾害危险隐患点监测等基础性、公益性项目。对区内采矿、交通等各部门、企业因工程建设诱发或加重的地质灾害防治费用,由各部门、企业承担。对私营企业主、开发商等在其经济活动中诱发的地质灾害,必须按照“谁引发、谁治理、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承担防治义务,投入防治费用。同时,通过立法积极推行矿山生态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鼓励和提倡社会各界人士、境外人士、各类团体、国际组织积极参与到镇平县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开发保护工作中来,建立地质灾害开发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专款专用。
  针对学校地质灾害隐患点防治、公路沿线隐患点(段)的防治等,同级教育部门、交通部门等应有详细防治规划和筹资渠道,确保防治工作的正常运行。
  与此同时,强化防治经费使用管理,做到合理支出,严禁资金挪用,杜绝浪费。
  (四)依靠科技创新,逐步提高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及信息化水平
  地质灾害防治必须充分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高度重视科技进步与创新研究。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的综合能力和地质灾害综合勘查、评价和评估水平,利用遥感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定位系统等技术,提高灾害信息采集、快速处理水平,建立灾害防治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报,提高抗灾应急能力。要围绕地质灾害防治中出现的关键技术问题和难点,依靠科研机构,及时更新技术,力争有所突破。政府大力鼓励和支持各类科研、开发机构从事防灾减灾研究,并在政策、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支持。
  要积极做好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的推广应用工作,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专家咨询和技术支撑、交流系统,不断提高地质灾害监测、信息处理、预测预报的自动化、现代化水平及其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
  (五)完善各项基本制度,强化贯彻执行工作
  1.认真贯彻执行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
  凡是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的、或编制地质灾害易发区内村庄和集镇规划的,必须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并作为一项基本制度,有关部门必须严格把关,切实贯彻执行。
  2.坚持实行汛期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制度
  针对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及时组织编制年度汛期地质灾害防灾预案是防治工作的关键,应做为一项基本制度,长期坚持并认真落实。
  从地质灾害防治的人力、物力配置和临灾应急能力等角度出发,县属交通、水利、教育、建设等部门,针对部门职责范围内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区、段、点,通过专业技术人员制定本部门汛期地质灾害防灾应急预案,并坚持汛期巡查、速报制度。发现灾害后由监测人及时上报,对灾害点设立立警示标志。
  3.尽快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制度建设,积极做好汛期防灾预报工作
  做好汛期地质灾害的气象预报工作,是防止或减轻地质灾害危害的有效措施之一。县国土资源局应加强同县气象局的合作,积极开展镇平县地质灾害气象预报制度建设,切实做好汛期地质灾害的气象预警预报工作。
  4.加强部门合作,搞好地质灾害防治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涉及县属各部门,部门间协调合作是搞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必要条件。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交通、水利、建设、旅游、教育及安全管理等部门应按照各自的职责,采取相应措施做好交通沿线、河流沿岸、城镇区、旅游区、学校、矿区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六)加强科普宣传教育培训,增强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切实做好群测群防工作
  政府相关部门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电台、网络等各种媒体,广泛开展地质灾害防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预防地质灾害的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要定期组织机关干部、基层组织负责人和骨干群众参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切实加强对中小学校学生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教育和防灾避险技能演练。各级政府负责人要全面掌握本辖区地质灾害情况,切实增强地质灾害防治及抢险救援指挥能力。国土资源部门应负责指导、开展好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培训。教育部门要负责将地质灾害防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组织开展中小学生防灾演练。
  附表一
  地质灾害易发区分区说明表
  区域 代号区域 名称面积 (平方公里)自然及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分布特征
  I北部中-低山、丘陵地质灾害高易发区459位于高丘水库、赵湾水库上游沿线,行政区划跨越高丘镇、二龙乡、老庄镇、石佛寺镇北部、玉都街道办北部、柳泉铺镇北部。属于各支流从中山到低山跨越区,流入唐、白河,海拔高程400-1665m,河谷狭窄,两岸斜坡陡峭,地形坡度一般30-60°。年均降雨量800-1000mm。出露基岩地层为华力西、燕山期花岗岩、元古界,岩体风化严重、较破碎。构造上位于朱阳关-双槐树断裂带及其影响带。区内包括跨越的乡镇所在地、国道G207线、二龙乡公路、高丘-四山公路等乡村公路。此地区人类工程活动剧烈,尤其是矿业开发较强烈。区内分布地质灾害点80处,其中滑坡46处、崩塌28处、泥石流(隐患)6处,地质灾害点分布密度17.4处/100平方公里。地质灾害对高丘镇、二龙乡、老庄镇、石佛寺镇北部、玉都街道办北部、柳泉铺镇北部构成影响,危险性大。
  II中部山前丘陵中易发区388.6位于县域中部,严陵河、赵河、潦河中下游及其支流。行政区跨越卢医镇、王岗乡、曲屯镇、晁陂镇、石佛寺镇、玉都街道办、老庄、柳泉铺镇、遮山镇部分地区。主要出露秦岭岩群雁岭沟岩组石墨大理岩、大理岩、含石英条带或团块碳质大理岩,其中夹石英岩、石榴黑云斜长片麻岩;泥盆系南湾组含碎屑白云斜长片岩、二云斜长角闪片岩、变粒岩、石英片岩;白垩系上统高沟组、马家村组、寺沟组并层砾岩、砂砾岩、粉砂岩、细砂岩夹砂砾岩及泥灰岩;凤凰镇组砾岩夹泥岩,灰绿色粘土岩、砂岩、粉砂岩夹砂砾岩、泥灰岩与钙质泥岩互层;中更新统坡积--洪积层亚砂土、亚粘土夹砾石透镜体、砂砾石层夹亚砂土、亚粘土等;上更新统冲积--湖积层灰黄、棕红色亚粘土、粘土,灰黄、灰绿砂土,泥质粉砂或砂砾石层互层等。岩体风化、断裂构造发育,主要断裂有石庙沟压性断裂、柳泉铺--高沟压性断裂等,区内人类工程活动主要为采矿(水泥灰岩)、建房、修路等,工程活动程度中等。分布地质灾害4处,滑坡1处、崩塌2处、泥石流1处,以人工切坡、露天采坑造成不稳定斜坡为主,其次为区内粘土层,主分布宁西铁路、柳卢公路沿线,分布密度1.02处/100平方公里,其危险性较大。
  III中南部丘陵-平原地质灾害低发区637.4位于位于县域中南部,严陵河、赵河、潦河、淇河下县域游区,工程活动主要为露天采矿、乡村道路及居民建筑、耕地等。
  附表二
  镇平县地质灾害防治分区说明表
  防治区分区说明
  重点防治区北部中-低山、丘陵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位于高丘水库、赵湾水库上游沿线,行政区划跨越高丘镇、二龙乡、老庄镇、石佛寺镇、玉都街道办、柳泉铺镇。属于各支流从中山到低山跨越区,虽然人口密度较低,但是特大泥石流灾害均发育在此区域,重要交通干线沿河建设,地质灾害严重威胁当地居民安全。
  次重点防治区中部山前丘陵、平原次重点防治区位于县域北中部,严陵河、赵河、潦河中下游及其支流。行政区跨越卢医、王岗、晁陂、曲屯、石佛寺镇、玉都街道办、涅阳街道办、雪枫街道办、老庄东南部、柳泉铺镇、遮山部分地区。该区处于较平缓的丘陵地带,人口聚集区,以人工切坡、露天采坑造成不稳定斜坡为主,其次为膨胀土生膨缩地质灾害,对宁西铁路、柳卢公路沿线边坡影响较大,对单层建筑影响较大,对当地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一定威胁。
  一般防治区南部平原区位于镇平县域南部,平原区,地质灾害不发育。
  附表三
  镇平县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规划表
  序号规划开展项目分项经费经费来源项目说明
  单位数量单价 (万元)经费 (万元)县财政 (万元)申请专项资金 (万元)
  1地质灾害调查Km24593030
  2防治工程避让工程户/项20/21005050石佛寺镇仝家岭村石屋沟下沟滑坡避让工程、高丘镇黑虎庙村安坡滑坡避让工程
  治理工程项823503002050老庄镇寺庄村崩塌治理工程、高丘镇周盘村小学滑坡治理工程、二龙乡二龙村滑坡治理工程、高丘镇四山中心小学崩塌治理工程、老庄镇马家场涵洞崩塌、高丘镇严陵河堂子湾泥石流治理工程、高丘镇韩营村白龙庙沟崩塌治理工程、高丘镇四山村滑坡治理工程。
  3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专业监测个3103030高丘镇严陵河堂子湾泥石流监测、石佛寺镇仝家岭村石屋沟滑坡监测、高丘镇黑虎庙村安坡滑坡监测
  知识培训5
  群测群防系统建设点次4200.14242
  抄送:南阳市国土资源局,县委,县人大,县政协。
  镇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3月10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