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伏牛山,潺潺赵河水。孕育了地处豫西南的中华玉都——镇平县。这里文化底蕴深厚,人民勤劳朴实,著名诗人元好问为镇平首任县令,是一代名将彭雪枫将军的故里。镇平人商品意识浓厚,素有务工经商的习俗,玉雕、丝绸生产加工早在明清时期已声名远扬,恋乡不守土、自信不自满、敢于闯天下是镇平独特的人文优势。镇平交通区位优势明显,312、207国道在县城十字交会,焦枝铁路、宁西铁路以及沪陕高速、二广高速穿境而过,被南阳市委、市政府纳入中心城区“半小时经济圈”。这里生态环境良好,境内杏花山、五垛山、三潭等风光秀美,彭雪枫纪念馆、太公湖、玉雕湾、千年古刹菩提寺等颇负盛名。镇平经济特色鲜明,玉雕、地毯等特色产业发展较早,“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成就了“无中生有”经济现象,是国家命名的“中国玉雕之乡”、“中国地毯之乡”、“中国金鱼之乡”、“中国玉兰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玉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重点文化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区、国家粮食核心主产区。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镇平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扣南阳市“四一二”工作大局,坚持把“双攻坚保态势促提升”作为主基调,统筹推进“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全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有序推进,县域经济社会突破各种不利因素制约,保持了稳中有升、总体向好的运行态势。预计,2015年,全县生产总值214亿元,同比增长9.5%;地方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95亿元,同比增长1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预计达到74.7亿元,增长13%;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4.6亿元,增长18.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39.5亿元,增长13.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080元,增长9.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40元,增长9.5%。
工业发展跨上新台阶“十二五”期间,镇平县工业增加值由2010年的80.3亿元上升到2015年的103.1亿元,五年年均增长5.1%。产业集聚区已形成“四纵六横”的路网格局。2座11万伏变电站、日处理5万吨的污水处理厂、日供水2万吨的集聚区水厂和日供水5万吨的第二水厂等基础设施相继建成投用,已累计入驻项目107个,投产项目72个,在建项目24个,形成了新型建材、机电制造、轻纺针织等优势主导产业。镇平(遮山)静脉产业园各项建设有序推进,包括电子工业、汽车零部件产业、静脉产业等发展态势良好。今年以来,该县把产业集聚区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工业强县的载体和平台,大力实施“龙腾计划”,按照“产城一体、产城融合”,集中资金、整合力量,完成玉城大道东延工程,南北延伸新城路,建设石雕城路、鸿安西路,分段打通杏山大道,完善集聚区“六纵五横”路网,切实做到产业集聚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和特色商业区精准对接、互联互通。按照“一县一业”要求,坚持聚焦新型建材百亿元产业,强力培育主导产业项目和企业,英奇陶瓷二期、鑫浩科技二期、华泰建材等项目已形成集聚扎推效应。投资23亿元的镇平静脉产业园电子拆解、电子科技馆等静脉产业项目稳步推进,特别是电子拆解项目年底前将投入生产。同时,该县还对成长性好的微特电机、利欣药业、新奥针织等骨干企业,在信贷资金、人才引进、市场开拓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银行为企业贷款超过5亿元。专班推进医疗器械、高档纺纱、流体设备等10个技改项目。预计,全年产业集聚区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0亿元,入库税金1.1亿元。新建3家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新培育纳税百万元以上工业企业10家,新增限额以上工业企业10家。一直以来,该县把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作为稳增长的“牛鼻子”,扎实开展项目建设提升年活动,成立几个招商分局瞄准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等重点区域,紧盯北新建材、中国建材、中船重工等目标企业,做到“三专”推进。截至目前,运作各类投资项目111个,实际到位资金60.2亿元。
玉文化产业实现新提升“十二五”期间,镇平县以玉文化为主导的服务业集群蓬勃发展,玉文化产业园成为全省第一批重点文化产业园,特色商业区顺利获批,是全省唯一设在乡镇的特色商业区。实施了玉雕大师创意园一期、国际玉城二期玉雕精品苑、天下玉源一期、玉文化博物馆迁扩建、石雕产业园一期等一批重大项目,启动了粤港文化创意园、南阳珠宝玉雕学院等前期工作。为发展壮大玉文化产业,该县按照“品种多而全”、“档次高中低”的发展思路,用足用活改革发展试验区、特色商业区和南阳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支持镇平县石佛寺镇加强管理繁荣发展的意见》的有关政策,进一步修补完善了毛石原料、市场加工、市场销售三大链条,总部基地、连锁经营等新型业态不断涌现,新发展电商320家,玉文化产业呈现转型升级新态势。按照“五统两分一取缔”原则,对原有市场改造提升,规范管理,分类经营,严格控制新建市场,坚决取缔马路市场。同时,坚持特色商业区和玉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捆在一起抓,扎实推动特色商业区提质增效。在2015年第三届中国玉石雕刻作品“玉华奖”评选中,镇平获6个金奖、11个银奖、20个铜奖。该县还与央视《寻宝》栏目合作,高端策划,全面提升镇平玉文化产业的集聚度和核心竞争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持续推进以玉文化旅游区为中心的六大景区组团建设,着力打造“中华玉都、太公故里、佛道圣地、将军家乡”四大旅游品牌,以遮山、老庄、二龙、石佛寺、杨营、县城为主体的“六点一环”旅游开发格局初步形成。同时医疗保健、养老养生等健康服务业发展速度加快。
城镇面貌发生新变化“十二五”期间,该县以县城为核心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初具规模,赵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扎实推进,新一高、金陵外国语学校、公安技侦大楼、涅阳五初中、徐桥小学等重点工程相继竣工。玉源大道南延、玉神路南延、南环路西延、迎宾大道城区段等道路完成改造,玉城大道开工建设,城市功能日趋完善。通过坚持规划引领,编制完成了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总规和控制性详规、“一带四区”战略规划、赵河景观规划、特色商业区规划等重点建设规划。在规划引领下,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城镇道路、给排水、绿化、亮化及公共服务设施逐步配套完善。城乡绿色发展水平稳步提升,石佛寺、贾宋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镇。美丽乡村启动建设,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遮山镇夏庄村荣获南阳市“十大美丽乡村”称号。2015年全县城镇化率预计达到38.5%,年均提高1.3个百分点。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4%。完成了南水北调中线生态廊道建设。2011年-2014年全县万元GDP能耗降低15.8%,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15%的目标,主要污染物排放明显降低,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工业废气处理率显著提高,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今年以来,按照“加强老城区管理、集中开发示范区”的思路,积极推广PPP模式,完成府前街、工业路、雪枫路、玉源大道南延、文化路等8条道路升级改造。持续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完善标识标线,整治占道经营,查处非法营运,规范门店广告。全年新增绿化面积20万平方米,新增配套建设供水管网10公里,排污管网35公里,铺设燃气管网9公里,新增燃气用户3200户。改造背街小巷7条。G312线“二改一”工程、S248线改建、秦巴山扶贫县乡公路等推进顺利。小城镇建设坚持因地制宜,突出产业特色,完善公共服务和功能配套,全年预计完成投资1.2亿余元。石佛寺、贾宋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镇。城乡人居环境得到初步改观。
现代农业迈出新步伐“十二五”以来,镇平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粮食、蔬菜、林果、花卉、畜牧饲养各业协调发展。2015年预计完成农业增加值29.6亿元,年均增长3.9%。完成农田水利设施投资6700万元,新增灌溉面积5万亩,粮食总产稳定在10亿斤以上,优质粮面积达90%以上。把握国家惠农政策导向,整体推进7.9万亩土地治理、2万亩千亿斤粮食田间工程、14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按照龙头带动、科技支撑、市场拉动的思路,鼓励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适度规模经营,助推苗木花卉、特色林果、蔬菜种植、观赏鱼养殖等特色农业加快发展,预计,全年新发展莲藕1万亩,无公害蔬菜5000亩,观赏鱼2000亩,烟叶大方1.2万亩。全面实施农畜产品市场准入,健全农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新增“三品一标”认证3万亩。依托苗木花卉、蔬菜、观赏鱼、莲藕等形成的各类特色农业综合体的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以贾宋镇的苗木花卉基地为中心,向马庄、晁陂、杨营、张林等乡镇辐射,以玉兰为主打品种,规模化栽培,苗木花卉正走向全国,发展潜力巨大。“神游金鱼”品牌名扬天下,以杨营、侯集为中心,目前已发展成为全国面积最大的观赏鱼养殖基地。通过莲、鱼立体混养,集种植、观赏、深加工、休闲观光为一体,打造了中原荷花博览园、李寨生态园等观光农业新亮点。
群众生活有了新改善“十二五”以来,镇平县扎实推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均衡发展。全县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各类教育稳步发展,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完成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学前教育推进工程、薄弱学校改造工程等项目工程346个,新建校舍248650平方米;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6%,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阶段入学率达99.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3%,高考上线率达到62%,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毕业生就业率保持90%以上,创建省级示范性高中1所,市级示范性高中1所。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食品药品监管得到加强,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扶贫帮困等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城乡文体生活进一步繁荣。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10900元和23500元,年均增长均为11.8%。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了低保补助标准,实现了应保尽保的目标。按照“三山一滩”扶贫要求,“五有”精准扶贫深入推进,完成10个村整体推进,解决1.1万贫困人口脱贫。解决农村安全饮水5万人,南水北调水厂建成投用,县城居民吃上了丹江水。进一步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新农合参合人数908533人,参合率达99.4%,报销补助23682.69万元。不断实施文化惠民活动,新建一批全面健身设施。认真落实新环保法,限期完成7家畜禽企业污染治理,逐步关停采矿企业,环境保护得到新加强。民生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十三五”期间,镇平县经济发展将进入新常态,转变发展思路带来新机遇。该县将依托产业集聚区、静脉产业园、特色商业区等平台,深化改革,着力转型升级,注重县域经济的发展和支撑、注重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群众,在保持县域经济发展平衡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新发展。随着郑万高铁建成,宁西铁路复线完工,以航空、铁路、高速公路、快速通道、国道、省道为骨架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更加顺畅,镇平县的区位交通条件得到进一步提升。南阳市综合保税区建设为镇平县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一方面有助于镇平县吸纳国内国际特色优势产业和现代服务企业在区内集聚,调整优化镇平县的产业布局,促进镇平加快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另一方面,带动镇平县特色资源深加工、制造业、物流业等转型升级,成为镇平县经济发展的新亮点。“互联网+”与产业融合,为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新机遇。镇平的工业生产、特色农业发展、玉文化产业都将借助“互联网+”的机遇,信息技术与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将带动产业快速升级,加快镇平经济驶向信息化产业发展的快车道。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如今,镇平经济正处在跨越发展的关键时候,100万玉乡儿女将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努力促进镇平经济转型跨越,实现建设实力镇平、美丽镇平、幸福镇平的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