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政府有关部门:
《镇平林业生态县建设规划》已经县政府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OO八年一月三日
镇平林业生态县建设规划
(2008—2012年)
第一章 基本情况
一、概况
镇平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阳盆地西北侧,伏牛山南麓,隶属南阳市。县域面积1500平方公里,山区、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辖11镇8乡3个街道办事处,409个行政村,总人口94万,耕地面积105.5万亩。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属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温度适中,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5.1℃,日照时数2013小时,年均降雨量750毫米,无霜期240天左右,适宜多种植物生长。近年来,镇平县紧紧围绕创建“南阳经济强县、中原水泥建材基地、全国特色产业名区”三大发展定位和“中心突破、沿线隆起、园区带动、块状发展”战略布局,强力实施工业强县和开放带动战略,全面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县域经济社会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态势。2006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40亿元,同比增长13.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12亿元,增长22.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9.7亿元,增长31.2%;实际利用县外资本17.72亿元,增长18.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00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700元。县域综合经济实力连年稳居南阳市首位,2006年排河南省第28位。
二、林业发展现状
根据2007年全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结果,全县现有林业用地71.92万亩,其中有林地52.37万亩,疏林地0.93万亩,灌木林地0.31万亩,未成林造林地11.71万亩,苗圃地0.48万亩,无立木林地0.16万亩,宜林地5.93万亩,辅林地0.03万亩,森林覆盖率23.18%。全县活立木蓄积量196.36万立方米,其中林分蓄积量94.59万立方米、疏林蓄积量0.06万立方米、散生木蓄积量0.2万立方米、四旁蓄积量101.51万立方米。
——森林资源持续增长。全县有林地面积、森林覆盖率、活立木蓄积量与1998年的调查结果相比,分别增长了18.87万亩、2.88%、66.18万立方米。特别是近5年来,全县每年完成人工造林面积均达4.5万亩以上。
——县域生态逐步改善。平原农田林网基本建成,2007年实现省高级达标;山区造林成效显著,水土流失面积逐年减小;通道造林五年来完成150公里60万株,沿线森林景观初步形成。
——重点工程扎实推进。目前,全县已完成长防林6.4万亩、退耕还林12.1万亩、生态公益林2.3万亩、外资造林6.5万亩、封山育林3万亩,极大地推动了全县林业生态建设。
——林业产业初见成效。目前,全县经济林总面积达13万亩,产量1391万公斤;苗木花卉种植面积1万亩,成为豫西南最大苗木花卉基地;用材林和工业原料林面积3.2万亩;有森林公园1个,生态旅游景区6处,年游客量在12万人次。
——森林资源保护得到加强。严格贯彻落实森林资源管理各项法规、政策,进一步加强征占用林地审批、林木采伐和木材运输管理,全县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森林火灾受害率一直控制在0.3‰以下;有害生物防治率达81.6%;区划界定省级公益林33.5万亩。
——生态作用。全县林地涵养水源总量达0.48亿立方米,涵养水源价值0.58亿元。全县林地年减少土壤流失80万吨,保肥量折算成全氮为0.47万吨,速效钾66吨。减少水土流失的价值为0.29亿元,保持土壤肥力的经济价值为0.11亿元。全县森林年可吸收二氧化碳64万吨,年释放氧气46.5万吨,吸碳放氧的经济价值为7.6亿元。每公顷森林净化环境功能价值为8800元,全县森林净化环境总价值达7亿元。平原农田防护体系可使农作物平均增产10%左右,全县年增产粮食0.8亿斤。
——经济作用。2006年全县林业总产值达到2.02亿元。
——社会作用。全县个体、集体、股份等绿色企业300多家,木材经营加工户350余家,每年可直接或间接提供1.1万个就业机会,森林年社会效益1.0亿元。
虽然我县生态建设取得了显着成绩,但还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
——森林覆盖率较低。全县有林地面积52.37万亩,活立木蓄积量196.36万立方米,人均有林地面积只有0.55亩,人均占有森林蓄积量仅为2.1立方米;全县林业用地总量不足,发展空间有限。
——生态建设任务艰巨。立地条件差、栽植难度大的荒山荒地还有5.93万亩需要绿化,农田林网还有22万亩需要完善,31.02万亩需新建,通道还有120多公里需要补植补造。
——森林结构不合理。全县林地多以纯林为主,混交林比例低,林木中的幼龄林比例大,林分龄组结构不合理,以幼、中龄为主;由于管理粗放,山区有大量低产林和灌木林,平原绿化树种以杨树为主,结构单一;通道绿化空档多,绿化标准低。
——资金投入不足。上级项目争取难度加大,地方财政支持力度有限,社会资金投入不足。
第二章 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坚持以林业生态建设为主线,以打造生态镇平为目标,狠抓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优化林业布局,完善支撑体系,提高林业效益,为建设绿色镇平、生态镇平、和谐镇平提供重要条件和保障。
二、建设目标
经过五年(2008—2012年)的奋斗,巩固和完善多功能高效益的农业生产生态防护体系,基本建成城乡宜居生态环境,初步建成国土生态安全体系,使全县的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承载能力明显提高,建成林业生态县。
、总体目标
全县营造林建设规模43.89万亩;森林覆盖率增长8个百分点,达到30%以上,其中山区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丘陵森林覆盖率达到28%以上,一般平原农区林木覆盖率达到20%以上;林业年产值达到4.6亿元;实现林业生态县。
、具体目标
现有12.64万亩宜林荒山荒地全部得到绿化,完善提高0.87万亩,更新造林2.49万亩,低质低效林改造16.86万亩,中幼林抚育面积11.03万亩。
新增园林绿化苗木花卉基地0.3万亩,达到1.3万亩。平原区农田防护林网、农林间作控制率95%以上,沟、路、河、渠绿化率95%以上,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5%以上,平原村庄林木覆盖率40%以上。
第三章 总体布局
根据镇平县自然区域特征和林业建设现状,规划建设以“三点”(县城、集镇、村庄)、“两区”(山区、平原区)、“一网络”(生态廊道网络)的绿化格局,构筑点线面相结合的综合林业生态体系。
一、三点(县城、集镇、村庄)
、县城:按照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总体要求,建设以“城中绿岛”、“围城林带”、“城郊森林”为主要内容的森林生态防护体系。认真实施环城、防护林工程,规划赵河风景区、雪枫植物园、南环、工业园区、东西入城口等造林0.2万亩;大力推进城区河道、街道、广场、游园绿化工程,规划造林0.42万亩。
、集镇:充分利用19个集镇的现有空间,实施围镇造林,共造林0.1842万亩。
、村庄: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以村庄为基础,以农户为单元,乔灌花草相结合,围村造林和庭院绿化相结合,扎实抓好围村林、行道林、庭院绿化美化,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进程。全县409个行政村造林0.7492万亩。
二、两区(山区、平原)
、山区:规划建设总面积125.59万亩。建设重点是:加强对公益林的保护,重点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名优特新经济林、生态能源林等;加强中幼林抚育、低质低效林改造等森林经营管理工作;把北部山区建设成镇平的生态屏障和旅游胜地。
、平原:规划建设总面积99.44万亩。建设重点是:完善提高农田防护林体系,大力发展用材林、名优特新经济林、园林绿化苗木花卉基地等,把平原区建成林茂粮丰新盆地,镇平人民的绿色家园。
三、一网络
即生态廓道网络,包括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渠、铁路(宁西铁路)、公路(含国道、高速公路、省道、县乡道、村道、景区道路等)、河渠和堤防。绿化宽度视级别而定。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渠两侧各栽植100米以上树木;宛坪、岭南高速公路和312、207国道及赵河两侧各规划植树50米以上;铁路、省道248、244线两侧各栽植30米以上树木;6条县乡道和7条乡乡道两侧各栽植20米以上树木;村级道路两侧各栽植至少10米树木。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干线、景区道路、重要堤防沿线第一层山脊以内宜林荒山荒地全部绿化,重要地段适当增加绿化宽度,乔灌花草相结合,提高常绿树种比例,高标准绿化美化;路(渠)基两侧挖方坡面适度硬化后栽植灌木、藤木或常绿树种进行绿化美化。
第四章 林业重点建设工程
全县规划实施山区生态林建设工程、农田防护林体系改扩建工程、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工程、城市林业生态建设工程、村镇绿化工程等五大林业生态工程,完成营林面积43.59万亩。同时,结合生态工程建设规划实施以用材林、经济林、园林绿化苗木花卉、森林生态旅游等林业产业工程,完成造林面积0.3万亩,建成一批特色林业产业基地和精品生态旅游景区。
一、生态林建设工程
在全县山区、丘陵区规划建设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生态能源林等工程,并实施生态移民工程。规划造林6.4839万亩,涉及老庄、二龙、高丘、石佛寺、玉都等5个乡镇、街道。
、水源涵养林工程,共计1.37万亩,全部为人工造林。以国家大型赵湾水库库区绿化为重点,在库区第一层山脊线或一公里范围内实施。涉及二龙、石佛寺、老庄和国有五岳庙林场等3个乡镇、1个场。
、水土保持林工程,人工造林0.5万亩。涉及老庄、石佛寺、玉都、国有五岳庙等3个乡镇、街道,1个场。
、生态能源林工程,人工造林4.15万亩,树种以黄连木为主。涉及低山丘陵区老庄、二龙、高丘、石佛寺、玉都、国有五岳庙林场等5个乡镇、街道,1个场。
、生态移民工程,在退耕还林工程范围内,将人为活动对生态破坏严重的深山独居户、散居户迁出,统一规划,集中安置,对原址因地制宜,恢复植被。全县需移民833人,规划造林0.4613万亩(人工造林),涉及老庄、高丘、二龙3个乡镇。
、矿区生态修复工程,规划造林0.0026万亩。在柳泉铺乡的青山、朝阳两个行政村中进行。
二、农田防护林体系改扩建工程
加大针阔及乔灌结合林带比例,提高绿化标准,对断带和网格较大的地方进行完善提高,积极稳妥地推进成过熟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逐步建立起稳固的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提高综合防护功能。全县农田总面积105.3万亩,适宜林网间作面积83万亩(其中已林网间作面积29.9794万亩,需完善提高面积22.066万亩,需更新造林面积20.49万亩,需新建面积31.02万亩)。规划建设规模4.37万亩,其中新造2.17万亩,完善提高0.77万亩,更新改造1.43万亩,涉及全县17个乡镇333个行政村。
三、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工程
在对现有绿色通道进行完善的基础上,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建成绿化景观与通道级别相匹配、规划布局与人文环境相协调,集景观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绿色通道网络。全县规划生态廓道长度284.3公里,面积3.3219万亩,其中需完善提高长度101公里,面积0.0986万亩;更新造林530.95公里,面积1.0634万亩;新建长度183.3公里,面积2.1599万亩。
、一级廊道工程,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长36.4公里,造林面积1.09万亩,涉及7个乡镇,35个行政村。
、二级廊道工程,工程规划折合面积1.3618万亩,其中规划完善提高0.0315万亩,规划更新0.3742万亩,规划新建0.9561万亩。其中宁西铁路规划0.1797万亩(规划更新造林0.0225万亩,规划新绿化0.1572万亩);高速公路规划49.3公里,造林面积0.7395万亩;国道规划面积0.2809万亩(其中国道规划完善提高0.0315万亩,规划更新造林0.2494万亩);干渠规划造林面积0.1617万亩(其中规划更新造林0.1023万亩,规划新造林0.0594万亩,即赵湾水库东干渠0.025万亩,西干渠0.015万亩,陡坡水库0.0194万亩)。
、三级廊道工程,规划面积0.2459万亩,其中规划完善提高0.0249万亩,规划更新0.1622万亩,规划新绿化面积0.0588万亩。主要包括省道规划0.0843万亩(规划完善提高0.0249万亩,规划更新造林0.0594万亩);支渠规划面积0.1616万亩,其中规划更新造林0.1028万亩(规划赵湾支渠0.061万亩,陡坡支渠0.0418万亩),规划新绿化造林0.0588万亩(主要包括赵湾支渠0.04万亩,陡坡水库0.0188万亩)。
、四级廊道工程,规划面积0.3564万亩,其中完善提高0.018万亩,更新0.3078万亩,规划新绿化0.0306万亩。其中县乡道规划0.0963万亩(包括规划完善提高0.0162万亩,规划更新造林0.0495万亩,规划新造0.0306万亩);支流规划0.2601万亩(包括规划完善提高0.0018万亩,规划更新造林0.2583万亩)。
、五级廊道工程,规划面积0.2658万亩,其中规划完善提高0.0242万亩,规划更新造林0.2192万亩,规划新造林0.0224万亩。
四、城市林业生态建设工程
按照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相配合、绿化与美化相结合、城区与郊区相衔接的要求,加强环城防护林、城区绿化、道路绿化、公园游园建设,努力打造生态宜居环境城市。五年要新增绿化面积0.6万亩,其中城区绿化0.42万亩,城郊森林及环城防护林0.18万亩。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
、环城防护林工程。将速生林、生态林、经济林、观赏林结合起来,进行大范围绿化,主要包括赵河风景区、雪枫植物园、南环路、宁西铁路及入城口绿化等。规划造林0.18万亩。
、城区河道、街道、广场和街头游园绿化工程。实行多层次立体绿化,以高大遮荫乔木为主,乔灌花合理搭配,体现季节变化,增加绿化覆盖率,尽快改变镇平城区绿量少、品位低、绿视率不高、缺株断垄现象。西三里河、护城河、东三里河、涅阳路、中山街、雪枫路、建设大道、航天大道、健康路、将军路、紫禁城路等河道、街道及新建的县内广场和街头游园规划植树0.42万亩。
五、村镇绿化工程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依据村镇布局特点,在村镇周围、村内道路两侧、房前屋后采用乔木、灌木、藤本、花卉进行立体式绿化、美化,大力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全县共规划造林0.9334万亩,其中村庄造林0.7492万亩,集镇造林0.1842万亩,村庄林木覆盖率要提高到40%以上,集镇绿化率要提高到35%以上。
六、苗木花卉基地
以贾宋苗木花卉基地为中心,以玉兰为主打品种,向周边乡镇辐射,扩充规模,提升质量,进一步打响“中国玉兰之乡”品牌。规划发展0.3万亩,其中2008年发展0.05万亩,2009年发展0.06万亩,2010年发展0.08万亩,2011年发展0.08万亩,2012年发展0.03万亩。
七、森林生态旅游工程
重点扩建菩提寺森林公园、杏花山、杏花湖(陡坡水库)、五垛山风景区、雪枫植物园、赵河公园等,大力发展以生态观光、休闲度假、科普教育等为主的生态旅游,全面挖掘和提升生态文化内涵,形成景观丰富的森林公园群体和森林旅游网络。
第五章 森林经营管理
一、中幼林抚育管理
采用定株抚育、修枝、疏伐和间伐、卫生伐、景观伐等抚育措施,对林分密度过大、遭受病虫害、火灾、雪压、风折等自然灾害以及林木生长发展不符合特定主体功能的林分,加强抚育管理,努力提高林地生产力。规划中幼林抚育面积11.03万亩,其中定植抚育6.9万亩,疏伐间伐3.09万亩,卫生伐0.44万亩,景观伐0.6万亩。主要涉及国有五岳庙林场3.3万亩,其中宝林寺林区0.5万亩,菩提寺林区0.96万亩,赵河林区0.8万亩,遮山林区1.04万亩;高丘镇2.5万亩,二龙乡3万亩,老庄镇1.8万亩,石佛寺镇0.1万亩,玉都办事处0.02万亩,枣园镇0.2万亩,柳泉铺乡0.1万亩,遮山镇0.01万亩。
二、低质低效林改造
对于林木分布不均、林隙多、郁闭度小、针叶纯林土壤结构差、枯枝落叶层厚度小、病虫害及其它自然灾害严重的林分,通过科学改造,形成功能完备的公益林;对生态区位一般、立地条件较好的,通过集约经营,形成高质量的商品林;对其它低质低效林,实施补植补造,封山育林,提高林分质量。全县规划低产林改造面积16.86万亩(其中疏林地补植补造2.7万亩,低效林地综合改造14.16万亩),其中五岳庙林场1.15万亩(宝林寺林区0.02万亩,菩提寺林区0.15万亩,赵河林区0.73万亩,遮山林区0.25万亩),高丘镇4.11万亩,二龙乡5.82万亩,老庄镇3.71万亩,石佛寺镇1.09万亩,玉都办事处0.15万亩,枣园镇0.52万亩,柳泉铺乡0.3万亩,遮山镇0.01万亩。
第六章 保障措施
生态建设事关镇平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事关镇平在中原大地率先崛起,功在当今,利在后世。加快推进林业生态县建设,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强化措施,把各项规划任务落到实处。
一、加强领导,为顺利实施规划提供组织保障。推进林业生态建设,打造生态镇平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县政府将成立以县长为组长、相关县领导为副组长、各乡镇、街道办及县直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林业生态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以加强对生态建设工作的组织、协调、检查和监督,具体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采取各种办法,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保证林业生态县建设的顺利进行。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分工和职责,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大力支持林业生态县建设。建立健全层层负责的目标管理负责制,对于在林业生态县建设中涌现出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县政府将予以重奖,对那些重视不够、措施不力、任务完成不好的单位和个人,县政府将严肃处理,直至追究相关责任。
二、加大投资,建立多元化林业投入机制。坚持政府、企业和社会并重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主渠道作用,积极整合项目资金、财政资金、社会资金,努力探索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全方位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一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要将林业生态县建设专项扶持资金列入财政预算,每年计划拿出县财政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形式用于支持林业生态建设事业的发展。二要强力争取林业项目。认真研究国家林业政策,把握林业投资导向,科学规划各类林业项目,动用一切人力资源,不遗余力争取项目资金。三要挖掘社会资金。认真落实“谁造谁有、合造共有”政策,按照“谁投资、谁所有”的原则,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承包、租赁、兼并、收购、出售等经营方式,通过扶贫贴息贷款、小额信用贷款、县直部门帮扶等措施,鼓励和引导各种社会主体跨地区、跨行业投资造林绿化,最大限度地吸纳社会资金,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切实以多元化、大力度的投入加快推进林业生态县建设步伐。
三、深化改革,增强林业生态建设活力。开展以“明晰产权、放活经营、减轻税费、规范流转”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保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让农民依法享有对林木的所有权、处置权、收益权,有利于解决林业发展所积累的各种问题和矛盾,消除长期制约林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为林业又好又快发展注入不竭动力。一要规范程序,依法操作。严格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要求,认真把握每一个工作环节,切实做到林改程序、方案、内容、结果四公开。二要因地适策、科学定案。根据山区、丘陵、平原等不同地理条件和不同的民情、林情,因地制宜,科学合理拟定林改方案,做到既要符合有关法律和上级政策的规定,又要切合当地实际,既要保证改革取得实效,又要简单明确,容易操作。三要认真细致,准确勘界。根据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结果,认真对待每一宗林地,准确定界,精确勾图,不得应付、马虎。
四、全民参与,创新林业生态建设活动载体。林业生态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各级各部门和方方面面,必须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动员全社会力量,提高各级各部门和广大群众的生态意识,激发全民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形成搞好林业生态建设的浓厚氛围。以每年植树节为载体,大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不断掀起造林绿化高潮;要以营造“三八林”、“青年林”、“结婚纪念林”为载体,广泛开展“绿化镇平,爱我家园”活动,充分发挥广大干部群众在林业生态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
五、科技兴林,提高林业生态建设的整体水平。提高林业生态建设整体质量和水平,必须加快科技长入步伐,重视科学技术在生态建设中的推广应用,不断提高生态建设的规划设计、工程施工、选种育苗、栽培管护等方面的科技含量。在具体工作中,要建立一批高标准示范基地,努力形成点面结合的科技示范体系;要因地制宜确定林木种植结构,充分利用现有自然、人文条件,优先培育和种植适应性强、体现镇平特色的林木种类;要狠抓技术引进和技术开发,推广一批林业新品种和系列配套技术,力争在木材、经济林和野生动物开发利用等方面有实质性突破;重视和抓好林业技术培育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大力提高林业队伍的整体素质。
六、加强管理,保障林业生态建设深入实施。要认真汲取由于重造轻管造成林木存活率受损的教训,积极落实“谁造林、谁所有、谁管护”政策,把管护责任明确到路段,落实到人头,努力提高新栽幼树成活率和原有林木保存率,确保一次造林,一次成林,一次成景;要加强林木种苗管理,坚决打击生产和销售劣质苗木、种子的违法行为,净化林业种苗市场,维护林业生产秩序;要加强林业执法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大对乱砍滥伐林木,乱垦滥占林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及乱采、滥挖野生植物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保护好现有的森林资源;要严格执行森林防火行政领导责任制和部门分工负责制,切实落实好24小时值班制度及防火应急联席会制度,以提高防火综合能力。